大肠息肉指结肠或直肠黏膜局部过度增生突向肠腔的一种隆起物。也就是在光滑的肠内壁上生长出了一个肉疙瘩。
息肉大小不一,直径从0.2~2.0cm不等。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个樱桃有蒂,有的像个蘑菇根较粗,有的像座小山基底部较宽。
息肉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可部位,发生于大肠的称为大肠息肉。
肠息肉分哪几类?
肉眼常难以确定息肉的组织学类型。通常需要在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并活检取下一块或几块息肉组织做病理切片,再根据其组织学类型分为四类:
(1)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最多见,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
(2)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病。
(3)炎性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性疾病。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
患了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多数息肉患者无症状,只在因其他原因进行结肠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少数患者因息肉较大发生出血而表现为便血,根据息肉的部位不同表现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少数患者因息肉大而蒂部过长发生扭转可出现腹痛。
肠息肉会带来什么危害?是否需治疗?
有些类型的息肉尤其是小息肉不会出现什么症状,多数也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如炎性息肉。
而腺瘤性息肉则有癌变的倾向,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文献报道可达25%~40%,且其体积越大癌变机会越高。
其他两种类型的息肉,有人认为少数情况下也会发生癌变。
所以,一般来说,多数息肉是需要治疗将其去除的。对于小息肉,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就可以用活检钳将其取除,同时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道健康问题
可免费咨询中华中医医学会成员-老郭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