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会癌变,为什么会长肠息肉有没有办法

时间:2020-12-11 13:01:17 来源:肠出血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

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成为非肿瘤性;

腺瘤性息肉则有一定的癌变几率,一般称作腺瘤,或肿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有恶变倾向。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临床上一经发现,一般都需要切除以绝后患。

结肠息肉是如何发生的呢?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实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一般认为,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4、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6、肠道微生态失衡: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7、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8、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预防建议

医学专家们常把结直肠癌的发生归结于一句话:三高两少——

三高,即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两少,即运动少、膳食纤维少。

因此,在预防肠息肉方面,我们首先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此外,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家族史的及早进行筛查等,就能有效预防。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肠息肉会癌变,但是阻断其进程却非常简单,那就是定期做无痛无创的肠癌早筛基因检测或肠镜。发现息肉就干掉它,使它根本没机会变坏!

我国的指南建议是45岁做第一次肠镜或无痛无创的肠癌早筛基因检测,事实上,一线医生更建议30-40岁就要开始检查,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

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前!总之,为了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目前提倡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及时做肠癌早筛基因检查,就能阻断结肠息肉转化为结肠癌。

晶泰医学是一家专业从事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机构,资质完善,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证,实验室为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配备一代核酸测序仪、二代核酸测序仪、数字PCR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genaMassArray核酸质谱仪等检测平台。专家团队是国内早期从事感染病原检测的资深专业人员,晶泰承担了两项与感染病原检测相关的国家十三五专项课题,医院、研究单位等机构提供基因检测相关的科研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zlff/1134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