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的血泪史
我曾经做过用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生产酶制剂的发酵研究工作。其中,有一件小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我在一个月内天天做中试发酵工作,每天都要接触这种工程菌。甚至没有足够的吃饭时间,因为间隔很短时间要取样测定,检测发酵进程,以决定最佳放料时机。因此,我们几个实验员就让其他清闲的同事带饭到办公室里。在实验间隙,我就用最短时间吃饭,吃完接着干活。有一天晚上,也就是大约我当天吃完饭7个小时后,我出现了严重的腹泻,肚子痛得厉害,而且最短的时间内以喷射状腹泻了好多次。现在想想,幸好及时服用了氟哌酸、泻痢停与黄连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强大的药物攻势下,腹泻症状终于撤退了,但全身难受得要命,差点因脱水过度倒在了实验室。
事后我特地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最早是Escherich在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为定居因子,即大肠杆菌的菌毛和肠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大肠杆菌O: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
现在分析,在我们的操作中,有太多的形成气溶胶的环节,但是由于对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忽略,我们的注意力都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面,对这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并没有刻意的防范。对于搞药科研人员而言,这样做绝非献身科学的行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属不应该啊!尤其让我感到后怕的是,这种大肠杆菌属于基因工程菌,其潜在的危害性当时尚不清楚。
我的教训是:从事微生物发酵研究工作的人员应该慎重,尤其是从事基因工程菌的研究人员,要严格防范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不管实验有多忙,也不能把实验室当成就餐场所,在吃饭前一定要确信用肥皂或消毒剂洗干净自己的双手。
易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
样本的采集、打开试管塞或瓶盖;
样本的制备,火焰固定,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用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内最后一滴液体;
振荡器或漩涡器操作时;
倾倒、转移液态培养物或上清液;
安全操作方法
标本容器最好用螺口旋盖;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
移液时不要用力吹出移液管内最后一滴液体,不要用注射器移液;
离心时,确保样品容器牢固盖紧;
使用匀浆器、摇床振荡器时,最好覆盖一个结实、透明的塑料盖;
本文作者
杨亚军,井冈山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北京哪治白癜风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