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者
杨闲弹
来源
杨庆闲弹医迹江湖(ID:yangqingxiantan)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很多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经常来问到的。
对于阿司匹林,大家都不会陌生,也知道它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神药,能够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心梗脑梗。
可每次提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很多人也会摇头,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出血风险大,很严重。
本期科普,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那些关于阿司匹林出血的疑问。
在开始科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阿司匹林是怎么来的?
阿司匹林的诞生,要追溯到公元前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利用柳树皮提取物治疗疼痛、发烧及妇女分娩。
但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能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年,水杨苷被成功地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来,科学家验证了它的解热镇痛效果,才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后来,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并在年取得临床试验成功,随后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名为阿司匹林。
霍夫曼与阿司匹林
最初,阿司匹林被用于退烧、镇痛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此后,不断有临床研究发现,它具有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和降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如今阿司匹林主要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预防脑梗、心梗。
但是,任何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会伴随着出血风险的增加,阿司匹林也是如此。
为什么服用阿司匹林会有出血风险?
我们血液中的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人体的伤口过度出血。
简单来说,当出现伤口时,血小板会与其他一些物质(如胶原蛋白、钙离子等)聚集成团,堵住伤口,防止血液流出过多,这就形成了伤口上的血痂。
当血管内皮出现损伤时,比如我们血管中的不稳定斑块出现破裂,血小板仍然会试图修复这个破裂的血管内壁,血小板会与胶原蛋白、血脂斑块等物质聚集成团,最后形成血栓。
虽然出现过多次,但很形象
而阿司匹林的作用,就是降低血栓素A2(促进血小板凝集的因子)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目的。
既然阿司匹林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也就带来由此而导致的出血风险。
因此,出血就成了服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阿司匹林的出血部位有哪些?
说到阿司匹林出血的副作用,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溶解后直接损伤胃粘膜,导致消化道出血发生的机率极高。
但阿司匹林的出血副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消化道,既然它的作用是在全身血液里减少血小板聚集,那它引起的出血部位就会非常广泛,比如脑出血、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下出血等。
所以我们在服用阿司匹林要警惕自身情况,当某个部位有出血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
当然也不能因其有出血风险而拒停用,应及时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后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把危险降至最低。
如何应对阿司匹林引发的出血?
脑出血
对于长期服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服用mg左右的阿司匹林,不会直接导致脑出血,因为脑出血更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压不控制或脑血管畸形。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所以在服药期间,控制好血压就能避免脑出血。
鼻腔出血、牙龈出血或皮下出血
除了脑出血,临床上还会出现鼻腔出血、牙龈出血或皮下出血,这类的患者如果症状较轻,直接对症治疗即可(清理出血部位),若症状仍无法控制,则给予阿司匹林减量或停用,然后咨询医生,明确是否需要继续服用。
消化道出血
如果出现呕血、黑便、贫血、头晕、软弱无力、血压偏低、发热、氮质血症、失血性休克等症状时,应考虑消化道出血。
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综合评估缺血与出血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酌情减量或停用阿司匹林;
2、静脉应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
3、对血栓风险高的患者,应积极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
4、当出血无法控制或可能威胁生命时,应立即停药,考虑输注新鲜血小板;
5、若患者血栓风险不高,可暂停抗血小板治疗,直至无再出血迹象。
当然,出血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除了要知道该如何应对,还应了解怎么去避免。
如何降低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1
选用合适剂型和剂量
阿司匹林有普通片剂、肠溶片、泡腾片、栓剂等多种剂型,作用并无明显差异。
但阿司匹林肠溶片外面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不会在胃内酸性环境溶解,主要在小肠碱性环境内释放并缓慢吸收,可以显著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长期服用的最佳选择,需空腹服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
而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并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75-mg是阿司匹林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
2
合用其他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阻断剂、胃黏膜保护剂都有一定的预防消化道出血的作用。其中,PPI的保护作用最强。
PPI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酸分泌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种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都有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3
用药期间进行出血监测
用药前应先检测血液,如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凝血时间等,有助于准确评估阿司匹林的风险和有效性,及时调整药量。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应及时检查及停止服药。同时应养成定期观察大便的习惯,如发现大便颜色发黑,或近期出现烧心、胃部不适等症状,尽快就诊。
4
甄别出血高风险人群
阿司匹林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吃的,必须经过医生全面评估后才能服用,如果胡乱用药,会导致出血风险增高。
所以,用药前甄别出血高风险人群也是控制出血风险的必要手段。
这三类人群就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1、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2、高出血风险人群: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除了高风险人群以外,其他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也要详细评估这些危险因素:
对于这7种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就要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注意!危险因素越多,服用阿司匹林必要性越大。
最后的话
总的来说,对于那些长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用药获益还是远远大于其出血风险的。
对于一种药物,我们不怕它有多少不良反应,最怕的是不知道它有哪些不良反应,不知该如何应对。
知己知彼,趋利避害,才是服用阿司匹林的正确方法。
与其担心出血副作用,不如按照医嘱服药。只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