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使用阿司匹林这4个临床误区你

时间:2021-12-29 15:18:47 来源:肠出血

治疗白癜风的口服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224/4342832.html

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非常重要。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的应用存在诸多误区,且未受到积极干预或管理。有研究表明,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使用不足比例为4%~94%,治疗不依从比例为17%~76%,擅自中断治疗比例为2%~26%[1]。因此,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掌握阿司匹林常见的用药误区,以规范阿司匹林的使用。

误区一: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不宜长期服用

临床医生经常谈消化道出血色变,其实临床中我们常遇到的是以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不适,因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并不常见[2]。一项纳入22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年每1,例患者中仅增加消化道出血1.2例[3]。

此外,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可防可治。为减少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应规范使用抗血栓药物,并按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筛查(图1)[4]。

图1减少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此外,长期规范服用阿司匹林,获益远远大于风险。一项纳入16项共17,例心脑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应用阿司匹林可使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19%,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20%[5]。

而且,阿司匹林停药后,不仅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其出血风险也并未降低。一项纳入39,例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停药会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死亡风险为43%,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为40%,而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降低[6]。

误区二:胃肠道不适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前兆,需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发生胃肠道损伤时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根据胃肠道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进行个体化评估(表1)[4]。

ESGE指南和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亚太共识均指出,可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停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当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威胁生命时,可能需要停用所有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7-8]。

停药3~5天后,如出血情况稳定,可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患者[4]。

表1胃肠道损伤时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用药调整

误区三:为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需餐后服用

为使患者获益最大化,尽量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服用阿司匹林也是临床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bqzd/130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