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华人星光(ID:hrxg)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东风”破晓,“巨浪”滔天,
这两家族,
是保护我国陆、空、海的镇国重器。
只有将它们紧紧握在手中,
才能让别人和我们好好说话,说人话。
而很多人都知道“东风之父”梁思礼,
“巨浪”背后的航天老总,
却鲜为人知,
那么今天,是时候说说他的故事了!
他,就是黄纬禄。
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
小时候,
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竹蜻蜓,
每每看到竹蜻蜓飞跃腾空,
他都忍不住想,
如何能让它飞的更高更远呢?
未曾想到,
儿时这一枚简简单单的竹蜻蜓,
有朝一日竟会在黄纬禄的手中,
化作剑指天穹的导弹,
成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的支撑!
年,
黄纬禄从民国最高学府: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
接着去往英国标准电话及电缆公司实习。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
他亲眼目击了纳粹袭击伦敦的惨剧,
甚至亲身遭到德国发明的,
世界第一代V-1型导弹轰炸,
那一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
所带来的恐怖而强大的威力,
在黄纬禄的心里,
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
他强烈而清晰地意识到,
这股强劲的力量,
或许是未来自己的祖国,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支柱。
29岁的黄纬禄暗暗立下决心:
一定要研发出导弹,
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大家伙’,
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年,
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的他,
拒绝了英国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
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归国。
他期盼在祖国的土地上,
施展自己关于导弹的全部理想和抱负!
在国内无线电研究所,
黄纬禄用十年关于导弹、
火箭等的科研学习,
终于触摸到了心中所想。
年,
他被抽调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直接担任,
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命运就在此刻,
带给他,也带给中国无限可能。
黄纬禄参加国家“12年科学规划”(前排左一)
当时,中国导弹基础为零,
在苏联的全部专家撤走之后,
丢下满目狼藉,
没有资料,一切束手无策。
黄纬禄鼓励大家:
“搞研究,就像爬山一样,
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
再高再陡的山也能登顶。”
宏图伟业的万丈高楼,
就这样起于空白荒芜之地。
作为我国第一代导弹事业拓荒者,
黄纬禄和团队,
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
在茫茫戈壁滩上,
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
没经验没技术,所有人都不知道,
这件事会持续多少年,
十年,二十年,还是一辈子?
所以黄纬禄,
开始就抱定了“生在永定路,
死在八宝山”的决心。
在研制导弹的过程中,
黄纬禄可以说是导弹的“中枢神经”。
他白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晚上挑灯学习外文资料,
以会战式工作强度搞研究。
在很多同事眼里,
黄纬禄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可一涉及导弹,他瞬间会变得严苛无比。
他常说:
“一枚导弹凝聚成千上万人的劳动,
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
出现一点问题,
都可能导致整个试验失败,
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一次导弹测试,
某继电器偶发一次不吸合现象,
再测试几十次后,这种现象没有出现,
有人认为可能不是继电器的问题,
只是偶发现象,不想再复测了。
可黄纬禄坚决不同意:
“我们搞科学的就要有科学态度,
不能‘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偶尔’不放。”
又重复了百次测试,
黄纬禄终于发现了,
残存在继电器衔铁上的一块微小铁屑,
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年11月,
一个载入史册的光辉时刻。
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实现了军事导弹零的突破,
国外称“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黄纬禄向全世界证明了,
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
也能造出导弹!
高光时刻,所有的辛酸都被欢呼淹没,
而“从零开始”的事业何等艰难,
只有黄纬禄和战友们知道。
有段时间需要研制的型号太多,
任务紧、压力大,
晚上黄纬禄加班肚子饿得厉害时,
就把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
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由于过度操劳,
他的体重骤减11公斤,
这可是被昼夜忙碌,
从身上硬生生“剜”掉的肉,
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
同事们戏说:
黄纬禄这是“剜”掉自己的血肉“补”弹。
而他笑着说,“如果11公斤,
可以成就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
此生无悔。”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一筹莫展,
才可以换来一点点进步;
经历无数次进步和昼夜不分,
才最终换来“东风一号”的发射成功。
从此,
一个震惊世界的全新时代到来了,
黄纬禄的传奇也在延续。
年,为核潜艇配套的,
新型导弹研制任务正式确定,
黄纬禄再度挂帅,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这款新型导弹,
正是后来的“巨浪-1弹道导弹”。
忆及当年,黄纬禄说了三个没有:
“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参考,
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和场地……”
前方仍旧没有路,
黄纬禄说,
那就闯出一条路来!
为了协调各方之间的技术问题,
他提出,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
有余量共同掌握、
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
时至今日,
这仍是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
解决问题的“金科玉律”。
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
是各国研制潜地导弹,
都要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
模型弹重量近10吨、长10多米,
投在什么地方、怎么投,
技术人员莫衷一是。
黄纬禄屡出“奇招”,
年7月的一天,人们惊讶地看到,
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央,
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
似火骄阳下,
黄纬禄正聚精会神指挥着,
一个“大家伙”正被反复以各种姿态投入水中。
当时,
导弹壳体内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
近60岁的黄纬禄,
坚持进入壳体掌握一手资料,
手背还被烫伤。
最终,他的试验,
获取了足以支撑导弹试制的关键数据。
年10月,一条喷火的“蛟龙”,
从渤海海面腾空而起,
“巨浪”出海,气势滔天。
海天之间,
中国终于筑起了一道宏伟的钢铁长城!
黄纬禄,
从此被誉为“巨浪之父”。
巨浪一号发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在璀璨光芒的背后,
是黄纬禄被疾病拖垮的赢弱躯体。
66岁的他,
多年来饱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输尿管结石、
心脏病等多种病痛的折磨。
有一次在试验基地,
发生了惊险的一件事。
当时导弹发射在即,
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却突然发现仪器有故障必须更换。
师傅爬到了发射架上抢险,
出于安全起见,
发射架周围不许留人,
但当师傅打算动手干活儿时,
无意间向下看了看,
竟发现,
60多岁的航天老总黄纬禄,
正一动不动地站立在寒风中!
当天气温低到了-20℃,
而且仪器舱安装了自毁系统的火工品,
如果稍有不慎发生爆炸,
周围几百米都将成为一片火海!
师傅大喊让黄纬禄离开,
黄纬禄摆手:
“我相信你能完成这个工作,
我在这里陪着你。”
加注在弹体内的有毒推进剂,
冒着黄烟呛得黄纬禄不停咳嗽。
但无论师傅怎么劝,
黄纬禄一定要亲眼看到故障排除,
就是不肯离开。
哪怕这次的毒烟,
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试验现场的黄纬禄
黄纬禄有一条做人的原则,
“在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
失败了,尽量考虑自己的责任。”
年,
国家决定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推选候选人时,黄纬禄主动相让,
他说:“功劳是大家的,
航天工程也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完成的,
不能因为我是总师,
就总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
由于黄纬禄态度坚决,
大家只好又推举另外一位同志替代他。
但是由于该奖项的至高性,
只有一线专家才能获得,
最终黄纬禄才不得不接受。
黄纬禄晚年,上级来探望他,
发现黄老的家,
简朴得如同一张褪色的老照片,
旧桌子摇摇晃晃,
没有一件像样的新家具,
床上的漆都掉光了......
上级3次提出让他搬新家,
但黄老都拒绝了,以他的功劳,
他配得上最豪华的大别墅!
可他从不在意那些身外之物,
这间旧屋,他住了足足50年.......
后来他日渐年迈,为了方便出行,
上级强行给他安排了一部专车,
他的子女从没坐过,
有一次他的老伴住院,
秘书紧急安排送了一下,
他听说后硬是给钱补交汽油费。
这一生,
他心里装着导弹,装着国家,
唯独没有自己......
年7月,95岁的黄纬禄卧床不起,
学生和上级都来看望,
黄老谈的总是导弹,
一说到导弹便神采飞扬,
他多次说:“想再去一次发射场,
再看一次导弹腾飞!”
可上天,
到底没能给他达成心愿的机会......
同年11月23日,
备受疾病折磨的黄纬禄,
带着对导弹事业的眷恋,
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壮阔人生。
他临走前,颤抖着给学生写下绝笔: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他临走前,
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如果有来生,
我还愿意给祖国搞导弹研究。”
自此之后,
茫茫华夏千万里疆海,
再无黄老一往无前的身影......
黄纬禄和中国航天员合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他活着,
用自己单薄的血肉之躯,
铸就大国重器;
他走了,留下旌旗猎猎,桃李遍野,
他的学生们,
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巨浪”支柱,
带着他未竟的事业和梦想,
向着尖端科技发起冲锋!
“东风”破晓辞旧岁,
“巨浪”冲天贺新春。
黄老这一生,
立功立事,丹心可与日月争光。
今天,
黄老离去10周年,
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大国巨星致敬!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