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能根治吗 https://m-mip.39.net/pf/mipso_6698604.html
前言·PERFACE
插科打诨的小编小鑫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的正经小编皮皮虾这就出动为大家带来严肃正经的学术讨论内容。
年年初医学界出了个大新闻
爱尔兰科学家约翰·卡尔文·科菲
在著名的《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上官方宣称
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
新的消化系统器官----肠系膜
下面就和小编先看一下这篇报道吧
科学家们通过复杂的显微镜计算机等设备,花了4年时间,搜集出肠系膜是一个独立而连续的器官的证据,日后也将开展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它的功能。
世界知名教科书《格雷解剖学》已收录这一新发现,以后我们的解剖书上的器官可就不止78个了。
其实,肠系膜并不是个陌生的医学名词,只是以往医学界将他们看成一堆分散零乱的组织,今后它将成为研究热点。
小编看到这条报道后的第一反应如图
接下来小编就突然想到
这个新器官和中医中的“膜原”、“三焦”
会不会有一定的联系呢?
对有可能和肠系膜相关的中医文献
小编进行了挖掘
和大家一起了解古代中医对此的认知情况
且听我一一道来
肠系膜和膜原
1
在《黄帝内经》上,就有疑似对肠系膜的记载
只是那时它是作为“膜原”的一部分
募原,当为膜原
相关词在《内经》全书中出现次数如下
募原5次,膜原2次
募通膜,乃通假字,募为借字,本字当为膜
应读膜(音mo)音,非读暮(音mu)音
那么《内经》中有怎样的记载呢
《素问·疟论篇》
"(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
纵观“膜原”一词的内涵,这两千多年的变更,便可以一窥中西医发展大体趋势的不同。当中医发现一个解剖的新结构时,我们将其纳入我们原有的体系中,进行整体状态下的系统研究。当西医发现一个新组织时,他们更侧重研究这一单独的组织本身,进行非整体状态下的组分研究,二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无无谓的优劣比较。
“膜原”一词在《黄帝内经》中,便是表示病位在半表半里或者邪气所伏之处。而随着不同医家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医疗实践经验与临床观察体会不同,对于“膜原”一词所表示的具体部位也有不同的间接。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于,他们依旧把人体内的这些“膜原”认定为病位在半表半里或者邪气所伏之处。这与《黄帝内经》时期无异。
《内经》的膜原在今天的形态学认知上主要是指
膈肌及其与膈肌相连的
胸膜和腹膜
而后世“膜原”的概念内涵有所扩大
隋唐时不仅指胸膜、腹膜和膈肌等
体内的结构
而且有医家提出了筋膜等体壁结构
膜原的功能也扩展到屏蔽、保护等方面
明清时代,以吴又可代表的温热病派
所认知的膜原
涵盖了今天形态学认为的
深、浅筋膜、筋膜间隙
膜原学说创立后
重点就来了
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伏邪皆在膜原》做了个总结,他提出:“膜原者,夹缝之处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原者,平原广阔之谓也。”
以上就是一些所认为肠系膜=膜原的文献根据
三焦和膜原
2
清代医家薛生白提出
“膜原乃三焦门户”的说法
所以讲到膜原
又不得不说中医脏象学说中的
一个概念——三焦
小编看到有一些评论
称或许肠系膜就是“三焦”概念中的核心器官
小编认为这么说
从最根本上不完全符合
“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但是确有其说法的道理在其中
中医认为三焦“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
其功能为“通行元气”、
“疏通水道”、“运行水谷”
尚未直接提及“行血”的功能
但是如果了解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
那么认为三焦可以“行气行血”
也是有根据可言的
在“肠系膜为新发现器官”
提出者科菲的论述中
他认为肠系膜的生理功能尚未研究清楚
但“在肠系膜连接到腹壁的方式异于寻常时,它会扭曲血液供应,
导致供血停止,肠会坏死”
并且认为“这个器官让肠保持一种特定形态”
这的确和一些医家的“三焦气化”
说有相通的地方
即
“人之一身,皆气所撑悬也……
在中焦为中气……”
那么,小编在本段开头提到的观点
究竟在反对什么呢?
其一,肠系膜或许可能真的和三焦有些关系
但也只会是“三焦”概念中核心器官之一
因为三焦中
同时尚有上、下焦未完全发现
对应的形态结构
除此之外,小编认为古代中医
对于人体和自然的朴素认知观念里
不可不言会有一些
如今并未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的观察方法
既然三焦的概念本来就成组出现
若认为肠系膜是中焦
那么上焦和下焦的结构形态是否也根据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会有所不同呢?
各器官的系膜是否都会和
“三焦”概念有联系?
如果读者用心思考
或许真的会认同薛生白的这一看法
西学东渐后
一些传统医家基于中医对人体的认知
进一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认为
三焦“即人身上下内外之油膜也”
后世医家张锡纯、姚国美认同此说
后世各医家对于“三焦”实体的争论
无非是出于《难经》“三焦有名无形说”
而我们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
贴一段《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原文
对于三焦的早期描述以供参考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各位看官
你们觉得肠系膜被确定为一个器官之事
会和中医的相关概念有关么?
它对于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
又是否会有什么影响呢?
膜原学说又是否能接着这股潮流
再引起我们中医人的热情呢?
达原饮的方歌还背的出来么?
那三消饮呢?
欢迎在留言区进行热烈学术讨论~
此为抛砖引玉之作
文案图片:欢喜皮皮虾
参考文献:源于中国知网
○
北中医青年传媒中心
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