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关于便秘的定义,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其中排便困难具体是指排便费力、粪便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等症状。慢性便秘排便次数的减少定义为每周排便3次,病程6个月。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当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2.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观察粪便的一般形态,包括粪便的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伴有较多的黏液。直肠癌或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侧有压迹,伴有鲜血。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有鲜血。部分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续或间断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的表现。
(2)直肠指检:肛门直肠指检操作简单但十分重要,常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也可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3)腹部平片: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有利补充。如腹部平片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持肠梗阻诊断。此外,腹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其他检查还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球囊逼出试验、肛门肌电图检查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较少,如有必要,基层医生可建议患者就诊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3.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结、量少,可诊断为便秘,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5],如下:
(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
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每周自发排便3次。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二)基层医生应掌握适宜于基层诊断慢性便秘的简易方法《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除了对患者进行症状、体征特点采集及胃肠镜检查,还强调了对便秘分型的相关检查[2],包括肠道的传输速度等。但许医院难以实现,医院对便秘的诊断更偏重于基层医生容易实现的诊断手段,如症状、体征的采集、肛门指检、粪便检测及胃肠镜检查等。1.应重视对患者临床资料的采集:(1)基层医生需重点采集患者的自发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时的不适感以及排便时候是否有腹部症状等信息。便秘患者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注意寻找患者的病因、诱因,如心理改变、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可加重便秘;部分药物的应用也可加重便秘。对便秘所导致的并发症亦需要重视采集,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2)重视基本的体格检查:便秘患者的腹部体征特点采集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应注意从病史特征中寻找证据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注意便秘患者有无器质性疾病可能出现的报警征象,包括便血、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肛门指检是疑似便秘者必做的检查,可以获得粪便性状、直肠、肛周病变的多种信息,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出血等情况,也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2.应做尽做能够开展的检查手段,重点排除器质性病变:(1)尽量使用医院能够实现的检查手段进行检查[6],如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导致的粪便潜血阳性,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寻找寄生虫卵以及粪便有否细菌感染等因素。而一些生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利于了解慢性便秘的原因。(2)腹部X线检查对于疑似便秘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有力补充。如腹部平片(立位+卧位)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持肠梗阻诊断。腹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钡剂灌肠是一些医院可以开展的检查手段,在放射线下,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结肠的运动变化和形态学改变,可发现肠腔扩张、狭窄、占位、受压等相关病变,初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超声波、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及腹腔病变。(3)肛窥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检查可极大地帮助诊断肛周、肠腔内的息肉、结肠与直肠肿瘤以及其他导致肠腔狭窄的器质性病变,且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三)基层医生应掌握慢性便秘的转诊建议1.对患者的便秘程度进行病情评估:便秘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7]。轻度便秘不影响日常生活,通过整体调整、短时间用药即可恢复。重度便秘指症状重且持续,严重影响工作、生活,需用药物治疗,不能停药或药物治疗无效。2.对急重症疾病要进行鉴别:便秘急性起病,且伴呕吐、腹胀及剧烈腹痛,应考虑有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的早期,腹部听诊常可闻及肠鸣音亢进、高调肠鸣音、气过水声,后期可能发生肠麻痹。若发生上述情况应及时行胃肠减压等处理,情况允许时,及时转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disease)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可考虑转医院。以下情况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便秘可能会促进阿尔茨海默病、肝性脑病以及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便秘患者,如出现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时便秘可导致病情加重发生意外,应及时抢救并协助转诊。二、慢性便秘的综合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因开展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如为器质性便秘,强调开展针对病因治疗。而功能性便秘,可从去除诱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中医、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一些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治疗措施包括合理地增加纤维素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8]。适度增加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训练排便习惯,把患者排便时间定在晨起或餐后2h内,叮嘱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10min/次)等。三、慢性便秘的药物治疗及进展目前较为常用的基层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甲基纤维素等,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②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硫酸镁等,可使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体积,刺激蠕动,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聚乙二醇不被肠道吸收代谢,不良反应少;乳果糖可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过量应用硫酸镁等盐类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③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番泻叶等,可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短期按需服用比沙可啶是安全有效的;动物实验中发现酚酞可能有致癌作用,故已被撤出市场。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使用蒽醌类药物致结肠黑变病(与肿瘤关系存在争议),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④促动力药物: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可作用于肠神经末梢,释放运动性神经递质、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慢输出型便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⑤灌肠药和栓剂: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适用于粪便干结、嵌塞患者临时使用,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降脂通便胶囊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兼顾,泻不伤正,补不滞塞,对各种原发性便秘、继发性便秘、老年性便秘、术后便秘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降脂通便胶囊由于其配伍独特,药效恰到好处,通便顺畅又加速脂肪代谢,满足治疗需求且安全性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