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张老伯(化名)今年62岁,近两个月来,他频繁出现粘液便的症状,12月3日入院前一天,他在家中排便后出现鲜血。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在距离肛缘约10CM处的地方,有一块大小约5.5CM*4CM*3.5CM的不规则肿块,需予以切除来明确其良恶性。
如果在内镜下直接将肿块切除,则容易出血,而一旦出血,视野会变模糊,从而增大止血难度,不排除需要通过传统开腹手术来止血,而且还会造成肿块切除不彻底,留有残留。
针对张老伯的病情,普外二科胃肠外科与胃镜室反复讨论,斟酌再三,决定实施内镜下直肠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金属夹夹闭术。
12月8日,胃肠外科孙勤丰副主任医师和胃镜室赵燕医师为张老伯成功实施手术,切除肿块后,创面用6大4小共10枚钛夹夹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该肿块为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
左右滑动查看
术后,张老伯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排气排便也很快恢复,现已康复出院。
内镜下直肠黏膜剥离术联合金属夹夹闭术是一项怎么样的技术?
内镜下直肠黏膜剥离术即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肠道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既能保证肿块完整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而联合金属夹夹闭术则有效夹闭创面,大大减少了出血及穿孔发生的几率。
疾
病
科
普
结直肠息肉是生长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而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
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绒毛状腺瘤恶变几率最高。腺瘤是否发生侵润性癌变则取决于肿物大小和病理类型。腺瘤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几率则越高。
结直肠腺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饮食(高蛋白、高脂肪、辛辣)、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该病早期通常无症状,腺瘤较大时可出现便血、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腺瘤性息肉与炎症增生性息肉不一样,不会自行消退,药物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称为癌前病变。
被查出腺瘤性息肉后该怎么办?
一旦被发现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建议立即接受手术治疗予以切除,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电凝热切除术、活检钳冷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等,切除后通过病理诊断明确良恶性。
由于腺瘤性息肉易复发,建议患者术后定期来院复查,通常复查时间为3—6个月,如病理诊断结果为绒毛状腺瘤,应当在术后3个月内做肠镜复查,如无异常可延长至半年到一年。如息肉已发生癌变,切除后需密切复查,复查发现有残留息肉应及时予以切除。
供稿:孙勤丰(普外二科)
编辑:庄 昕
校对:陈雪华
审核:富胜瑛
签发:姚 亮
门诊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0—5:00
预约就诊:—
服务监督:—
传 真:—
地 址:海盐县武原街道盐湖西路号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