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1病因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因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近年来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尤其是3岁以上儿童[1]。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为丰富,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因此呼吸道、胃肠道的病毒和细菌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2治疗
目前对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原则上是针对病原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同时针对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对腹痛剧烈,呕吐,腹泻严重,不能进食者可适当静脉输液,必要时住院治疗。而此类常规药物治疗必然会破坏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在本病炎症发生时,其肠道微生态平衡本已经被打破。
因此,在临床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症,要充分考虑肠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给予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可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促进肠道原有正常菌株生长,抵制外籍菌的侵入,保护和维持微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释放抗菌物质有机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达到抑制病菌所引发炎性反应的作用;同时可激发机体自身免疫活性,增进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有利于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
而吴晓平[3]在用益生菌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分析实验中,将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患儿接受常规药物加用益生菌治疗,对照组只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周,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4.7%,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而张利莉[4]将益生菌与谷氨酰胺联合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痛苦。
3预防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做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卫生,忌过食生冷瓜果,忌雪糕,冰淇淋等冷饮,少喝饮料,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腹部保暖;餐后稍事休息,勿作剧烈运动。
临床中一定要考虑小儿胃肠道生理结构特点,每日适当摄入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增加小儿肠道内益生菌定植,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也能提高小儿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在《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希望有更多的上医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