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多种病理改变的中心点。如果肠化、特别是大肠型肠化成为胃黏膜主要而稳定的生物学特征,则需补肾。
一、胃黏膜肠化补肾的原理
1.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
胚胎乃生命之原始,虚证病理逆向重演至胚胎阶段正是“虚极及肾”。
2.局部和整体的病理在质和量上可以不同步。
整体“虚极”是对整体而言的肾虚证。局部“虚极”是对局部而言的肾虚证。
3.胃黏膜肠化的实质是胚胎化。
与小肠型肠化比较,大肠型肠化的胚胎化更为彻底。
二、胃黏膜肠化的实质是胚胎化
1.胃、肠进化程度比较
胃肠道黏膜上皮组织按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约为:结肠被复上皮和腺上皮→小肠被复上皮和腺上皮→胃被复上皮→胃中性黏液腺(如贲门腺和幽门腺)上皮和胃体腺上部黏液细胞→胃体腺中下部由壁细胞、主细胞等组成的腺上皮和十二肠腺上皮。
2.所以说:胃黏膜肠化的过程(包括从小肠上皮化生到大肠上皮化生的过程),就是胃黏膜上皮去分化和逆向重演而胚胎化的过程。
3.这一理论可以解释:
(1)肠化的顺序大多是:胃体腺→假幽门腺→小肠型肠化→大肠型肠化。其发展方向是去分化。
(2)肠化比未肠化易癌变,大肠型肠化比小肠型肠化易癌变。因为形态上逆向重演病理的终点是癌变。
(3)肠化与未肠化比较、大肠型肠化与小肠型肠化比较,伴有更多的其它逆向重演病理。
(4)非肠型胃癌和无明显肠化病变的其它逆向重演病理常见肠化特征。
(5)肠化时被复上皮改建先于腺体改建。因为前者分化程度比后者低。
(6)老年人易见萎缩性胃炎及肠化。因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变化特点也是退行性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