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8-5-9 18:31:29 来源:肠出血

小肠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肠系膜上动脉也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血管,血管介入是诊断并同时治疗小肠出血的有效手段。

血管介入的最佳适应证

1.急性小肠大出血:动脉源性大出血,出血量ml/24h,或出血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无效,可行抢救性血管介入治疗。

2.小肠肿瘤性疾病:反复发作小肠出血,怀疑占位性病变。

3.异位静脉曲张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区域性门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

血管介入鉴别小肠出血的方法

1.直接征象:肠腔内有造影剂聚集或显影。

2.间接征象:局部血管纡曲、紊乱、走形异常。

然而,由于前期治疗的影响,如血管活性药物运用、出血量减小、出血间隙期,以及操作不仔细等原因,会影响对直接及间接征象的观察。

提高血管造影阳性率的措施

1.手术时机选择:尽量选在出血活动期进行造影。

2.减少伪影:术前注射丁基东莨菪碱,避免胃肠道蠕动形成伪影造成误诊。

3.重复造影:当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保留导管,待出血活动时重复造影,提高造影阳性率。

4.药物动脉造影:在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条件下,用药物扩张血管诱发出血而提高造影阳性率。

5.超选择插管至可疑血管:超选择插管造影增加局部造影剂流量及浓度,从而使一些小的病变及一些血供不丰富的病变能够显影,必要时可对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逐一超选插管造影,可提高阳性率。

介入止血方法

1.动脉灌注药物止血: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0.2U/min,置管维持12-24h。

2.栓塞治疗:弹簧圈、明胶海绵,聚乙烯醇微粒(PVA)。

3.栓塞剂的选择原则:血管畸形的出血选择PVA,对于其他的原因或着肿瘤引发的出血选择用明胶海绵,对于假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出血则建议用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4.盲栓: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某处出血,如胃或十二指肠(而造影又未发现造影剂外溢,可考虑盲栓,前提是栓塞部位侧枝循环丰富,内镜(钛夹标示)与血管介入结合会增加止血成功率。(慎重!有坏死可能,小肠侧枝循环少)

并发症

1.肠坏死:发生率约10%-25%,肠道动脉血管侧枝较少,易造成肠坏死。若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进行性加重,要考虑该并发症。

2.栓塞术后综合征:如疼痛、发热等,经对症治疗大多逐步缓解。

预防

1.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微弹簧圈定位准确,可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主干且不会栓塞毛细血管床,适用于小肠出血。

2.微导管技术应用: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3.栓塞剂准确定位:定位于末级弓状动脉或直动脉。

栓塞治疗后即使发生肠梗死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其病变切除的范围并不因此而增大,而且,由于争取了一定的时间改善全身状态,手术的死亡率得到降低。

总结

1.对小肠出血性疾病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关键。

2.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可作定位、定性诊断,活动性出血时(出血量0.5ml/min)阳性率高,并可行栓塞治疗。

3.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阳性率总体偏低(27%-77%)。

4.血管造影对畸形小肠大出血诊断有较大价值,特别是动脉源性大出血。

5.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具有止血迅速、术后反应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小肠大出血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6.血管介入不能替代手术、内镜及内科治疗。

转自:医院消化内科









































中医白癜风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yszl/8605.html
热点排行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

一、消化道出血一般抢救措施:  对严重出血或存在低血容量的患儿,要保持呼……【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

一、消化道出血一般抢救措施:  对严重出血或存在低血容量的患……【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

一、消化道出血一般抢救措施:  对严重出血或存在低血容量的患……【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