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自身免疫行为,本病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联系。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发生腹泻或便秘。腹痛有时象绞痛在右下腹部,也可在其他部位,故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在施行手术时才证明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病多属病毒感染,一般自然痊愈。但有可能反复发作是其特点,发作时抗炎对症处理即可。鉴于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疝气等很难鉴别。一旦腹痛发作,医院就诊,排除其他急腹症。不要随便口服药了事,因为作为家长很难辨别,假如不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将延误孩子。
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呈阵发性发作,有压痛和反跳痛,但不如阑尾炎严重,痛点亦不固定。
超声检查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自限性疾病,一旦确诊,多可采取保守治疗。
西医:治疗以对症、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基础病为主,预后大多良好,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如果疼痛剧烈可以使用解痉止痛药如颠茄片等。
中医:虽然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宝贝腹痛时我们还是可以用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去缓解。小儿推拿方法,安全无创,比较推荐。
现将其中几种常用的推拿手法介绍一下:
补脾经
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操作时,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蘸食用淀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次,单方向直推;
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外劳宫
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
顺时针揉3~5分钟。
摩腹五分钟
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一般选择顺时针方向,约按摩5分钟。
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手不宜过凉,应温暖。
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肚角
位于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拿住肚脐两旁腹肌并作对称揉拿。
次数:约3-5次。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横指处。
用拇指端相对用力按揉双侧足三里。
每侧每穴约按揉次。
捏脊
后背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以拇指与食中两指呈对称着力,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穴处。
5-7遍。
外一窝风
外劳宫配一窝风能增强各自解表和温中的作用。先操作外劳宫再一窝风以温中为主。先操作一窝风再外劳宫以解表为主。本穴为止腹痛要穴,可与拿肚角,摩腹合用。治疗神志方面疾病时,多作为配穴使用,可与掐十宣,掐老龙,揉百会等合用。
位置:手背掌横纹中央之凹陷。
操作手法
操作要点:掐揉之,若一手拇指按一窝风,食指或中指按总筋,另一手摇其腕关节称摇一窝风,揉三分钟,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摇50圈。
穴位功效
主治:温法代表,温通力强。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经脉不同之痹痛、关节不利、汗出不畅、头痛等。借其温通可用于各种腹痛的治标之法,镇痛有效。温中散寒力极强,治脏腑寒积,如咳吐清稀之痰,寒疝、完谷不化、四肢逆冷、脘腹冷痛、心悸等。用于腕关节损伤、功能活动障碍。
历下德康诊所,特聘省中医专业小儿推拿团队,用中医的方法,让孩子远离抗生素,不打点滴,不乱吃药,身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