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和诊断:发病前期,两者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解剖可见两者肠壁均充血。
不同之处在于肠出血型草鱼活检时可发现患出血病的鱼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镜检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患肠炎病的鱼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镜检发现肠腔内红细胞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发病后期区别明显,较易鉴别。2、防治方法
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由呼肠孤病毒引起,在大小草鱼中都可见到。此病流行范围广,大病季节长,发病率高,对草鱼种的生产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目前,较好的防治方法是人工注射草鱼出血病疫苗,主要有腹腔注射疫苗、浸泡法等免疫途径,效果较好,一般免疫力可保持10~14个月。另外需要清除池塘过多淤泥,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治。发病季节,每半个月全池泼洒“甲可净”进行杀菌消毒,同时拌饵投喂“康乐宝”、“多黄泰诺散”等有效预防。
细菌性肠炎病一直以来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鱼病之一,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为条件致病菌,在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有大量存在,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也是一个常居者。当鱼体处在良好条件、体质健壮时,虽然存在也不发病。当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本菌便可在肠内大量繁殖,导致疾病爆发。养殖条件恶化是多方面的,包括水质恶化、溶氧低、氨氮高、饲料变质、吃食不均等均可引起鱼体免疫力下降,从而爆发疾病。病原体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而排到水中,污染水体及饲料,经口感染。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预防措施: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做好“四定四消”原则,不投喂变质饲料。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进行浸洗。发病季节,对食场周围进行消毒,降低发病率,同时流行病季节全池泼洒甲可净用水稀释后~g/亩.米,或使用强碘~ml/亩.米用水稀释全池泼洒,均每隔15天使用一次;投喂的饵料中适当添加高稳易还原VC和甘丹康或康乐宝,按投饵量0.1%~0.3%比例添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