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隆起性的肉疙瘩,形状就像长在肠管内的蘑菇。早在年,我国大肠癌协作组将大肠息肉分为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其他共5类。新生物性大肠息肉即为大肠腺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临床上将大肠腺瘤分为单发性腺瘤和多发性腺瘤。在病理学分类上,管状腺瘤约占75%,绒毛管状腺瘤约占15%,管状绒毛状腺瘤约占10%。外观上大肠腺瘤可有蒂或无蒂。有研究表明,美国例经内镜摘除的腺瘤中,38%直径为0.5?cm,36%为0.6~1?cm,60%为单发,40%为散在多发。尸检发现,50岁以前发生率为17%,50~59岁为35%,60~69岁为56%,70岁以上达63%。对一般无家族史、个人史或无症状的人群做肠镜检查,发现率为25%~41%。
大肠腺瘤恶变之迷
大肠腺瘤本身为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恶变为癌平均需要10~15年,至少5年,癌变率与年龄及腺瘤大小呈正相关,尤以左半结肠明显。一般情况下,直径小于1?cm者的腺瘤,癌变率为0~3%,1~2?cm者为2.1%~11.1%,大于2?cm者为8.7%~50%。就世界范围移民流行病学资料而言,腺瘤与大肠癌低发区移民到高发区后,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腺瘤的发生率和癌变呈上升趋势。腺瘤中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达30%~40%,管状腺瘤为4%~4.8%。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出生时并无结肠息肉,多数在15岁后开始长出数量不多的息肉,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逐渐增多,长出数十到数百个,严重者从口腔到直肠肛管均有息肉,可达数千个。小如黄豆,大到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呈密集排列,聚集成串、成簇。待发病到一定时间后,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会发生癌变。
防范大肠腺瘤癌变的对策
针对大肠腺瘤的及早确诊治疗很重要。大肠腺瘤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黏液及次数增多,少数患者可发生肠梗阻或肠套叠。因此,对大肠腺瘤患者需做双重对比气钡灌肠X线检查、纤维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后应根据腺瘤长的部位、大小、数目、有蒂或无蒂,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小于1?cm者,采用内镜下活检钳凝切法、电凝器灼除法、圈套凝切法等切除。对大于2?cm的绒毛状宽基底的腺瘤,则需开腹手术切除肿瘤。对切除标本要进行病理检查,看有无早期癌变。患者手术后要定期复查,早期手术后每年需复查1次。
其次,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肠腺瘤患者要作息有时,不要过度劳累,保证高质量睡眠;饮食结构平衡合理,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有害废物及毒素对肠道的损伤;坚持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癌
能力。
再次,要摒除生活中的陋习。在日常生活中如贪图安逸享受,不爱活动;天天以酒为浆,吞云吐雾;夜夜沉浸在灯红酒绿之中;喜吃肥肉、洋快餐、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剌激性的东西;滥用药物或保健品,无疑会促使腺瘤癌变。因此,腺瘤患者要摒除种种不良的陋习,方能加固自身的防癌“盔甲”。
此外,还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旦检查出大肠长有腺瘤后,千万不可谈瘤色变,惊惶失措,忧心如焚。因为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发生癌变,即使是易恶变成癌的腺瘤,只要及早手术切除,注重加强自我养生保健,也可不得大肠癌。因此,患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举重若轻的胸怀,情绪愉悦,达观乐观。有了心理平衡,各脏器生理功能自然平衡,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防癌抗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新朋友标题下方蓝字“医院”或搜索hnkhyy我们
或扫一扫上方轻松
医院预约-
-
急救-
9号
(客运中心往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