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突起也,肠黏膜上任何可见的突起,无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类型如何,均称为息肉。故息肉一词含义笼统,不能说明突起病变的性质,它可以是腺瘤,可以是肠粘膜的增生肥厚,也可以指肿块型的癌。
大肠息肉,指大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有单发,也有多发,多发的危害性要远大于单发。在整个大肠中,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高发区域,约占70%以上,而90%的腺瘤是生长在直肠。
大肠出现这种息肉要小心在大肠息肉家族中,有一种息肉最常见,危害性也最大,它就是“腺瘤性息肉”,又称为肿瘤性息肉,占全部大肠息肉的60%—80%。癌变率高达10%,如果一个人的肠道内这样的息肉超过个,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大肠癌。
大肠息肉如今已成为一个常见的疾病。在美国,据统计,25%—40%的超过50岁的成人至少有一个腺瘤。我国大肠腺瘤息肉发病率为1%,但5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50—60岁发病率可达20%—25%,大于70岁者达50%。
大肠息肉成因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病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发生率提高。
机械刺激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粘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
炎症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粘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
或溃疡面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症息肉。
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者、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放化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有报告显示,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如何预防大肠息肉1.适量服用维生素可预防癌症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参与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确实具有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瘦肉及海产品等;注意摄取鱼类及蘑菇等。
2.多喝水或酸奶、牛奶或花草茶
由于奶类中含有亚麻油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有益成分,所以奶类可能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而一些花草茶既可以预防便秘,也可以起到抗菌消炎,预防癌症的作用,如玉兰根茶,蒲公英根红茶,大麦青汁等等。
玉兰根茶:玉兰根提取物中含有大量有机酸成分,这些成分可阻止病原体的生长,具有干扰病原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另外玉兰根茶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大麦苗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软化粪便,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调整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刺激肠壁,加快肠道蠕动以及吸附有害物质,并将其排出体外。大麦苗中的叶绿素和活性SOD酶可以帮助缓解肠胃压力。
而大麦苗与蒲公英搭配制成蒲公英大麦青汁,则更有益于肠道健康,还可以改善便秘。
蒲公英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又称为“尿床草”,“中药八大金刚”“天然的抗生素”,有很好的利尿作用,而且抗菌消炎能力更强,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更多的毒素垃圾。
而且蒲公英还含有丰富的抗癌活性物质硒和蒲公英多糖,对癌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做法:取蒲公英叶粉1.5g、大麦苗粉2.5g,做成蒲公英大麦青汁包。每天取一包,温水冲跑代茶饮即可,也可以可加入牛奶、果汁、酸奶等饮品中搭配饮用。
蒲公英根茶:蒲公英根对预防癌症的效果会更为显著,但是由于蒲公英茶性寒凉,因此有些脾胃虚弱的人,或者需要长期服用蒲公英茶的,建议饮用经过发酵处理的蒲公英根红茶。
因为经过红茶发酵工艺处理的蒲公英红茶,不仅味道更香浓,而且降低了蒲公英的寒性,更适合长期饮用。
3.戒酒有助于预防癌症
过量饮酒的危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几乎人人都知道,过量饮酒损伤肝脏,但是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过量摄入酒精对我们的肠道也有着不小的危害,酒精是一种重要的促癌因素。
重度酗酒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比戒酒者或少量饮酒者高出近两倍。
4.适量运动可预防肠癌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大肠癌。
因为正常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大肠内均有粪便,适当的活动有助于粪便快速通过大肠。
粪便中的致癌物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越长,致癌物接触肠壁的机会就越多,患大肠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增加活动量可以减少肠内致癌物的含量,从而减少患大肠癌的可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