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伯,杭州人,今年65岁。近段时间因大便性状不好找到消化科费保莹主任,要求做肠镜。两年前,李大伯就发现自己的大便性状有改变。每天大便至少2次,而且每次拉的大便都很软烂,伴有粘液。李大伯警觉性很高,马上找到费主任做了一个肠镜检查,发现肠子里有息肉。费主任通过内镜手术,切除了息肉。
息肉的病理报告显示为结直肠腺瘤,在医学上,这类瘤被视为癌前病变,李大伯发现得很及时。李大伯切除息肉后就放松警惕,觉得万事大吉了,每天至少喝一斤黄酒,爱吃高脂肪饮食,一年时间到了也没来复查,直到两年后,才再次找到费主任。
肠镜检查过程中,费主任发现李大伯有一小块的大肠粘膜局部发红,大约2CM。活检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样不明显的病变检查时稍不注意就会遗漏。费主任在内镜下实施了粘膜剥离术(ESD术),被剥离的粘膜组织送到病理科做检查,结果确诊为结肠原位癌。
“他如果再晚来半年到一年,搞不好可能就发展成中晚期癌症了,到时候就不是单纯地靠内镜手术就能解决问题的。”费主任说,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只要通过内镜下的手术,剥离病变的组织,就可以起到根治的作用,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如果到了中晚期,不光要手术还有辅助放化疗,患者感觉很痛苦,生活质量差,5年生存率也大大降低。
大多数消化道早癌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肠梗阻、消瘦等症状,绝大部分都是中晚期了。
根据我国国情和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以下①和②-③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②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
③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UC、克罗恩病(CD)等癌前疾病。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有目的的结肠镜筛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
本医院消化科供稿
专家简介
费保莹,消化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导
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第三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擅长十二指肠镜下微创治疗胆胰疾病(ERCP)、消化道肿瘤的黏膜剥离术(ESD)、超声内镜(EUS)和内镜下各种治疗(包括放置金属支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术等)。
同德官微为您健康加油!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