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遗

时间:2020-11-7 0:59:46 来源:肠出血

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群的发育和成熟是一个动态的、非随机的过程,此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建立影响着婴幼儿免疫系统的构建及未来成长过程中疾病发生的风险,在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大量存在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为婴幼儿胃肠道健康提供独特的保护作用。双歧杆菌是存在于人体和动物胃肠道的一种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呈多形态的杆菌。

双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肠道有益微生物,对婴幼儿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离得到可以在肠道内定植的益生双歧杆菌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魏小晶、周桓丞、倪永清*和张艳*等人旨在从喀什地区婴幼儿肠道粪便中分离鉴定双歧杆菌,对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并从中分离筛选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双歧杆菌菌株,以期为开发适应人体肠道的高活性益生双歧杆菌及为其他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一、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从不同来源的26份婴幼儿粪便中共分离得到株纯培养物,经镜检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及过氧化氢酶实验初步确定疑似双歧杆菌。通过双歧杆菌属间鉴定,进一步对其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同源性比对后最终确定有75株为双歧杆菌。其中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longumsubsp.infantis)33株,长双歧杆菌猪亚种(B.longumsubsp.suis)8株,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19株,假小链双歧杆菌(B.pseudocatenulatum)10株,青春双歧杆菌(B.adolescentis)5株。

二、双歧杆菌遗传差异性分析

根据rep-PCR指纹分型技术,从同种指纹带型相同的菌株中挑选2~4个典型菌株,共得到27株代表性双歧杆菌,采用GelComparII软件将两种不同引物对应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由BOXAIR-PCR和(GTG)5-PCR指纹聚类图(图1)可以清晰看出,27株双歧杆菌的指纹图谱带型较丰富,能够反映菌株在种水平上的遗传差异。BOXAIR-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在~bp之间,包括3~8个明显的亮带,并有一些弱带;(GTG)5-PCR指纹图谱也在~bp范围内并有1~10个相对明显的条带,大多数产物的条带数在5条以上。由图1可知,27株代表性双歧杆菌根据指纹相似性被聚为4群,ClusterI由3株B.longumsubsp.suis和11株B.longumsubsp.infantis组成,在3株B.longumsubsp.suis中菌株f65-5和f65-1带型相似,而菌株f65-6的带型与它们相差较大,其中11株B.longumsubsp.infantis有4种带型;ClusterII由6株B.bifidum构成,菌株f-11、f-7和f-15带型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其他3个菌株,存在2种带型;ClusterIII由5株B.pseudocatenulatum组成,其中菌株f-8和f40-16带型相似,菌株f40-15的带型与它们相差较大,尤其是BOXAIR-PCR扩增的指纹图谱条带更为明显;ClusterIV由2株带型相似B.adolescentis组成。27株双歧杆菌种间具有明显差异,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三、益生特性分析

3.1抑菌活性分析采用牛津杯法检测27株双歧杆菌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实验菌株中有16株双歧杆菌发酵上清液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均可以抑制致泻大肠埃希氏菌CICC、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CICC、鼠伤寒血清型肠沙门氏菌肠亚种CICC和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肠亚种CGMCC1.54;其中B.longumsubsp.infantis中菌株f65-26、f-9、f-6、f77-16和f77-11的抑菌性能较好;在B.longumsubsp.suis中菌株f65-5、f65-1的抑菌能力较强,具有广谱抑菌性;在B.bifidum中菌株f-7和f-15可以抑制本实验中所有的肠道致病菌;相对而言,B.adolescentis菌株抑菌能力很弱。3.2抑菌双歧杆菌菌株系统发育树分析

将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16株双歧杆菌的部分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选取序列相似度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见图2,由系统发育树可知,16株双歧杆菌被划分为3个分支。其中B.longumsubsp.infantis和B.longumsubsp.suis亲缘关系较近,分布在同一个大分支上;B.pseudocatenulatum和B.bifidum各自构成一个独立的大分支,相似度分别达到99%和%。

3.3抑菌双歧杆菌的碳源代谢分析

对16株双歧杆菌进行14种糖发酵实验,碳源代谢结果使用NTSYS-pc2.01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图3)。根据糖发酵代谢情况,在70%相似性水平可以将双歧杆菌菌株聚为3类,其中菌株f65-5和f65-1聚在一起,碳源代谢情况相似;在4株B.bifidum中菌株f40-5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与菌株f-11、f-7、f-5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图1中菌株指纹差异相对应,对于基因型相同的菌株,碳源代谢能力基本相同;B.longumsubsp.infantis中菌株f-9和f65-26的碳源利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菌株f-9可以代谢9种碳源,碳源利用率较高,尤其菌株f-6和f77-11可以利用10种碳源;B.pseudocatenulatum中菌株f-8和f40-16碳源利用情况相同。16株双歧杆菌均可以代谢葡萄糖、乳糖、蔗糖和半乳糖。

3.4抑菌双歧杆菌菌株对酸及胆盐的耐受性

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pH4.0、5.0、6.0的PBS中均能存活,而在pH3.0的PBS中仅有菌株f65-26、f40-15和f-8能够存活,其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实验中多数菌株能够在0.3%的胆盐中存活,当胆盐质量分数为0.5%时,仅有菌株f65-26和f-8存活率分别达到24.11%和27.06%,当胆盐质量分数为1.0%时,几乎所有菌株存活率低于0.%,相对而言,菌株f40-15在pH3.0的PBS中存活率较好,而在0.5%的胆盐中几乎不能存活。根据菌株耐酸耐胆盐的整体结果来看,菌株f65-26和菌株f-8为耐受性最优菌株。

四、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从图4可知,16株抑菌双歧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表现敏感,而深绿色区域主要集中在阿米卡星和万古霉素,由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CLSI判断表明,除菌株f-6和f65-26分别对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表现敏感外,其余所有实验菌株对这两种抗生素表现耐药;其中部分菌株对庆大霉素也表现耐药;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所有双歧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相对苯唑西林而言,除菌株f77-16对苯唑西林表现敏感外,所有菌株对其表现中敏或耐药,可见同种抗生素耐药情况也不相同。

讨论

本实验结合分子生物学及传统菌株的分离鉴定方法,从26份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粪便中共分离得到75株双歧杆菌,其中B.longumsubsp.Infantis33株,B.longumsubsp.suis8株,B.bifidum19株,B.pseudocatenulatum10株,B.adolescentis5株。为准确反映双歧杆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GTG)5和BOXAIR两种不同引物的rep-PCR指纹图谱技术对筛选到的双歧杆菌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发现这些菌株种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种内带型多样,存在极高的遗传多态性。本实验采用牛津杯法对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中分离得到的双歧杆菌菌株进行抑菌活性检测,发现有16株双歧杆菌对6种肠道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从系统发育来看,其中7株属于B.longumsubsp.infantis、4株属于B.bifidum、3株属于B.pseudocatenulatum、2株属于B.longumsubsp.suis。这些具有良好抑菌性能的双歧杆菌在人体发挥益生特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耐受能力,本实验对抑菌性能较好的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实验发现B.longumsubsp.Infantisf65-26和B.pseudocatenulatumf-8分别在pH3.0和胆盐质量分数为0.5%的培养液中存活率较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后期对这些潜在益生性菌株进行体内实验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本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对16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双歧杆菌进行10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实验菌株除对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表现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均表现敏感或中度敏感,这些婴幼儿肠道中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问题可能是双歧杆菌本身具有耐药基因存在于其染色体上,也可能是婴幼儿及母亲在饮食或生活环境中接触了相关抗菌药物。因此在今后实验中将探明其耐药机理及耐药基因的转移问题,为进一步选育安全的益生双歧杆菌菌株提供一定参考研究基础。

结论

本研究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75株可培养的双歧杆菌菌株,并通过rep-PCR指纹分型技术对菌株遗传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此外,对代表性双歧杆菌菌株进行抑菌、耐酸耐胆盐及抗生素耐药性实验发现,有16株双歧杆菌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并对多数抗生素表现敏感,尤其是B.longumsubsp.Infantisf65-26和B.pseudocatenulatumf-8为耐受性最优菌株,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本文《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遗传差异及益生特性分析》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1卷6期93-页,作者:魏小晶,周桓丞,靳亚梅,蔡静静,倪永清,张艳。DOI:10./spkx2---。点击下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乳酸菌发酵米粉酸面团生化特性及其对馒头蒸制特性的影响

混合酵母发酵对刺葡萄酒香气成分气味活性的调整作用

平贝母多糖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特征及抗氧化活性

油脂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鸡蛋中卵白蛋白和溶菌酶相互作用对其结构和致敏性的影响

酸化速率对大豆蛋白凝胶结构的调控

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配比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基于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筛查和确证水产品中多种抗生素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10种保鲜剂残留量

魔芋甘露寡糖抗肥胖活性及机制

酪蛋白糖基化对其胰蛋白酶消化物在免疫低下模型小鼠中免疫活性的影响

榆干离褶伞溶栓酶对酒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麦麸中烷基间苯二酚诱导HepG2细胞自噬和凋亡

微射流对野生黑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的影响

基于转录组技术研究藻蓝蛋白在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调控作用

中间型极限pH值牛肉嫩度劣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空气放电处理对尖孢镰刀菌生理代谢和细胞膜的影响

中国香港食用农产品供应及监管经验借鉴

鸭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未成年人食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巨峰’葡萄皮花色苷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

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

Q-Orbitrap高分辨质谱法测定牛奶中赖丙氨酸及其含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树体遮光对采收期‘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红烧肉口腔加工过程中的香气释放规律

套袋对‘瑞雪’苹果香气成分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草莓干燥过程中酯类香气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定性、定量检测注水猪肉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近红外检测牛乳中蛋白质的建模条件

植物乳杆菌内源性质粒序列分析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乳制品脂质组成的比较

NaOH处理对霞多丽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影响

绿豆多肽锌螯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与体外消化的分析

酶解对豆腐干凝胶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食品组学在生物活性化合物营养功能特性研究中的应用膳食纤维的黏度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抗菌肽brevilaterin与ε-聚赖氨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抑菌机理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抑菌机制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基于肌浆蛋白质组研究黑切牛肉的形成机制基于先进材料的适配体传感器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煎炸食品中多环芳烃的生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红茶品质及其相关生化因子研究进展基于区块链的生鲜食品移动追溯平台框架重构宏量营养素和pH值对乳剂型特医食品基质品质的影响低酯果胶协同NaCl对全蛋液凝胶性质的影响乳清多肽对抑制反复冻融猪肉糜氧化和改善品质的影响不同种类肉肌浆蛋白的油-水界面性质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成功召开“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年10月22-23日在西宁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bqzd/1112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