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杂志,,40(08)赵玉洁,王奕文,王东,等
摘要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对CD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
方法选择年1月至年10月医院就诊的CD患者例,均行IFX治疗,另选择名行结肠镜检查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和肠黏膜组织样本,计算BMI,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ESR、CRP,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价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水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结果CD患者治疗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8.3±1.8)kg/m2比(20.2±1.2)kg/m2、(95.3±8.4)g/L比(.2±5.7)g/L、(33.2±5.4)g/L比(50.3±3.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2.,P均0.05)。CD患者治疗后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9.5±2.1)kg/m2比(18.3±1.8)kg/m2、(.2±10.3)g/L比(95.3±8.4)g/L],CRP水平、CDAI评分、SES-C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6.3±2.3)mg/L比(47.2±9.3)mg/L、(.2±12.5)分比(.2±23.5)分、(5.0±2.1)分比(10.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5.,P均0.05)。健康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CD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1±0.4)ng/L比(.2±38.3)ng/L、(3.2±0.8)ng/L比(28.3±13.4)ng/L、(2.7±1.3)ng/L比(3.3±2.4)ng/L、(5.2±0.3)ng/L比(16.3±7.4)ng/L、(16.3±6.3)ng/L比(18.9±10.2)ng/L、(10.5±2.3)ng/L比(38.5±11.2)ng/L;1.00±0.00比4.68±0.34、7.83±0.32、1.25±0.46、8.36±0.44、2.01±0.89、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4.、7.、10.,8.、11.、1.、12.、5.、5.;P均0.05)。CD患者治疗后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4±29.9)ng/L比(.2±38.3)ng/L、(25.7±10.8)ng/L比(28.3±13.4)ng/L、(2.9±1.7)ng/L比(3.3±2.4)ng/L、(15.4±4.2)ng/L比(16.3±7.4)ng/L、(17.2±8.7)ng/L比(18.9±10.2)ng/L、(29.9±12.7)ng/L比(38.5±11.2)ng/L,2.45±0.21比4.68±0.34、3.75±0.18比7.83±0.32、1.09±0.22比1.25±0.46、3.78±0.21比8.36±0.44、1.67±0.33比2.01±0.89、2.96±0.11比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2.、2.、3.、8.,4.、6.、2.、7.、3.、8.;P均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CD患者治疗前肠黏膜组织中的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1±0.03比1.00±0.02、0.17±0.07比1.00±0.01、0.16±0.06比1.00±0.04、0.26±0.08比1.03±0.04),CD患者治疗后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的mRN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0.77±0.08比0.21±0.03、0.69±0.08比0.17±0.07、0.78±0.09比0.16±0.06、0.72±0.07比0.26±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8.,9.、8.、10.、7.;P均0.05)。
结论IFX能有效缓解CD患者病情活动,改善其营养状态,可通过减轻CD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CD患者的肠黏膜屏障。
CD是以肠道全层透壁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以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为特点,可伴有全身,以及眼、皮肤、口腔黏膜、关节等肠外损害。CD是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启动了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肠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因此,肠黏膜屏障的修复是治疗CD的关键。针对CD发生过程中过度的Th1免疫反应所产生的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和γ干扰素等,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靶向作用的生物免疫制剂,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IFX)是首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CD的生物制剂[。IFX在中国正式上市并投入使用已10余年,其临床疗效较好,但对患者肠黏膜修复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CD患者使用IFX前后的临床生物化学指标、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肠上皮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表现进行分析,探索IFX对C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修复的作用,并为其治疗CD的机制提供临床证据。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年1月至年10月医院就诊的CD患者。纳入标准:CD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年,北京)》[];基本情况、病史资料、血清学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均完整。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患者。最终纳入例CD患者,另选择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行结肠镜检查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本研究通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二、主要试剂IFX购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PCRTaKaRa试剂盒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引物由上海捷瑞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关抗体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occluden-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A(junctionaladhesionmolecule-A,JAM-A)均购自美国CellSignalingTechnology公司;苏木精染料、二甲苯、甲醇、乙醇等化学试剂均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三、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所有CD患者均接受IFX治疗,诱导期5mg/kg,第0、2、6周给药1次;维持期5mg/kg,每8周给药1次。记录CD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和肠外表现等临床特征,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BMI;晨6:00抽取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ESR、CRP,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等表达水平。根据蒙特利尔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临床疾病活动性的评估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rohn′sdiseaseactivityindex,CDAI),CDAI评分≥分为活动期,CDAI评分分为缓解期。采用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implifiedendoscopicscoreforCrohn′sdisease,SES-CD)评价CD患者的内镜下病变缓解程度,包括溃疡大小、溃疡病变累及的肠段长度和肠腔狭窄。SES-CD为各肠段评分之和,≤3分为缓解,4~10分为轻度活动,11~19分为中度活动,≥20分为重度活动。病理结果根据组织学炎症水平分为4级,0级为炎症消失,1级为轻度炎症,2级为中度炎症,3级为重度炎症。
2.标本获取和处理:所有CD患者在接受结肠镜检查时,于肠黏膜炎症病变部位取5~7块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标本,其中2块活检组织以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2块活检组织以2.5%戊二醛溶液固定,脱水、包埋、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3块活检组织置于液氮中保存,用于提取总RNA和蛋白质,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
3.实时荧光定量PCR: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结肠组织RNA,采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嵌合法检测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的mRNA,各引物序列见表1。先构建目的基因和管家基因的RNA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对样品中的目的基因和管家基因分别进行定量。通过管家基因的校正,检测结肠组织中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表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引物序列
4.蛋白质印迹法:取约mg结肠组织置于0.5mL蛋白质裂解液中,于冰上超声粉碎机下将组织粉碎,匀浆置于4℃冰箱过夜,×g4℃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二辛可宁酸法定量分析蛋白质样品,将30μg/mL蛋白质样品加入μL上样缓冲液,沸水煮5min进行蛋白质变性处理。取80μg总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后将蛋白质转至硝酸纤维素膜上,mA转膜1h,脱脂奶粉溶液封闭2h,加入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第一抗体4℃过夜;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羊抗兔第二抗体室温孵育2h,碱性磷酸酯酶显色液显色,约10min,蒸馏水终止反应,结果以GAPDH为内参照进行评价。
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取大小约1mm3的结肠组织在4℃下以2.5%戊二醛溶液固定4h,0.1mol/LPBS漂洗3次,1%锇酸溶液固定1.5h,0.1mol/LPBS漂洗3次,然后以30%、50%、70%、90%乙醇逐级脱水,%丙酮逐级脱水3次。将%丙酮与环氧树脂包埋剂以1∶1混合,置换2h。再将结肠组织置包埋模内以Epon包埋剂包埋,60℃聚合48h。运用超薄切片机切厚度为70nm的超薄切片。采用70%乙醇配制的饱和醋酸双氧铀染色3min,双蒸水漂洗,柠檬酸铅染液染色3min,双蒸水漂洗。室温下待超薄切片干燥后用JEM-2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
四、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配对等级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CD患者的一般情况例CD患者中,男例(67.5%),女例(32.5%),年龄为(25.3±7.1)岁,病程为(8.0±4.2)年,BMI为(18.3±0.8)kg/m2。根据蒙特利尔分类标准,确诊年龄≤16岁18例(4.7%),17~40岁例(85.1%),40岁39例(10.2%);位于回肠末端例(31.9%),结肠59例(15.4%),回结肠例(44.8%),累及上消化道30例(7.9%);根据疾病行为,非狭窄非穿透型例(51.8%),狭窄型例(27.0%),穿透型81例(21.2%)。有42例(11.0%)患者因不完全肠梗阻、完全肠梗阻或肠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例(38.2%)患者伴肛周病变;77例(20.2%)患者伴肠外表现,其中口腔溃疡61例(16.0%),关节受累4例(1.0%),肝胆系统受累3例(0.8%),皮肤病变6例(1.6%),泌尿系统病变2例(0.5%),眼部病变1例(0.3%);21例(5.5%)患者伴消化道出血,3例(0.8%)患者合并甲状腺肿瘤;1例(0.3%)患者合并中毒性巨结肠;32例(8.4%)患者有吸烟史。
二、CD患者IFX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和疾病活动度例CD患者使用IFX的治疗次数(范围)为(11.8±4.7)次(3~26次),有62例(16.2%)患者合并使用美沙拉秦,例(59.4%)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例(36.6%)使用糖皮质激素。见表2,CD患者治疗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2.,P均0.05);CD患者治疗后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RP水平和CDA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P均0.05);而白蛋白水平和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2健康对照者和CD患者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和疾病活动度比较(±s)
三、CD患者IFX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例CD患者中,例(70.2%)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内镜检查,有例(36.4%)患者治疗前后均有病理活检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进行2次内镜检查的间隔时间(范围)为(32.0±10.4)周(6.5~80.0周)。见图1,CD患者治疗前内镜检查结果示肠黏膜呈跳跃性纵行溃疡,表面覆白苔,部分有肠腔狭窄,治疗后溃疡明显愈合,可形成炎性息肉。见图2,H-E染色结果显示,CD患者治疗前局灶类上皮细胞聚集,淋巴滤泡形成,固有层大量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治疗后患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明显降低。CD患者治疗后SES-CD评分低于治疗前[(5.0±2.1)分比(10.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P0.05);例CD患者治疗前均为重度炎症,治疗后例患者炎症消失,47例为轻度炎症,99例为中度炎症,50例为重度炎症,治疗前后炎症等级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P=0.)。
图1克罗恩病患者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 A 治疗前 B 治疗后
图2克罗恩病患者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前后病理表现 苏木精-伊红染色 高倍放大 A 治疗前 B 治疗后
四、CD患者IFX治疗前后体内炎症因子变化
见表3,健康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CD患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4.、7.、10.,8.、11.、1.、12.、5.、5.;P均0.05);CD患者治疗后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2.、2.、3.、8.,4.、6.、2.、7.、3.、8.;P均0.05);而健康对照组与CD患者治疗前,以及CD患者治疗前后IL-1和IL-10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3健康对照者和CD患者治疗前后体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的比较(±s)
五、CD患者IFX治疗前后肠黏膜中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见图3,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果显示,CD患者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分布不均、长短不一,微绒毛断裂,紧密连接明显增宽,溶酶体增多;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且连接紧密,细胞膜结构完整,微绒毛排列紧密而整齐,细胞质内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完整清晰;CD患者治疗前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数量减少,有断裂现象,紧密连接不清晰,有明显增宽现象,细胞质内含有大量分散的黏液颗粒,线粒体膨大空洞,内部双层膜结构不完整;CD患者治疗后微绒毛减少的情况有所改善,紧密连接增多且无增宽,线粒体形态接近正常且其双层膜结构完整清晰。
图3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表现 高倍放大 A 健康对照组 B 克罗恩病患者治疗前 C 克罗恩病患者治疗后
见图4,蛋白质印迹法显示,CD患者治疗前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1±0.03比1.00±0.02、0.17±0.07比1.00±0.01、0.16±0.06比1.00±0.04、0.26±0.08比1.03±0.04,n=6),CD患者治疗后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的mRN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0.77±0.08比0.21±0.03、0.69±0.08比0.17±0.07、0.78±0.09比0.16±0.06、0.72±0.07比0.26±0.08,n=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8.,9.、8.、10.、7.;P均0.05)。
图4肠黏膜组织中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
讨论CD是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全球CD发病率越来越高。CD可能由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改变间相互作用,导致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失调。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着眼于深度和长期缓解,目的是预防并发症,阻止疾病进展[]。这些治疗策略的核心是在高危患者中早期引入生物制剂,结合严密的病理学改变和血液检验监测结果,并在病情评估的基础上调整治疗方案[]。
C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腹痛、慢性腹泻和体质量减轻。本研究例CD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17~40岁(占85.1%),38.2%的患者有肛周疾病,而20.2%的患者合并皮肤、关节或眼部的肠外表现。CD患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脱水、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这与Mosli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TNF-α是一种具有广谱生理和病理效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在IB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抗TNF-α药物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装配功能改变,参与黏膜固有层炎症反应和上皮细胞脱落,导致肠上皮通透性增加,从而影响肠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此外,受炎症反应刺激后,TNF-α大量表达,可诱导β防御素表达,上调结肠上皮β防御素mRNA转录,进而发挥肠上皮防御作用[,保护肠道表面免受微生物的侵袭,也从侧面证明TNF-α可改变肠上皮屏障功能,影响其通透性。抗TNF-α抗体通过与TNF特异性结合,封闭结肠黏膜局部淋巴细胞征集,促进ZO-1等黏附分子下调,也有研究发现应用TNF-α抗体可使表达TNF的炎症细胞凋亡,从而使黏膜炎症消退,修复肠上皮细胞通透性,促进黏膜愈合[]。
本研究发现经IFX治疗后CD患者的BMI上升,营养和贫血状态均明显改善,内镜下溃疡范围明显缩小,病理切片中炎症细胞浸润比例出现一致性下降,说明IFX对CD患者的肠黏膜修复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CD患者的肠黏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氧化应激产物侵入使肠道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被激活,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促炎因子,如TNF-α、γ干扰素、IL-1β等。CD中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γ干扰素和IL-1β等其他炎症因子也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肠黏膜,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水平与CD疾病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CD患者治疗前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经IFX治疗后则降低,这可能是IFX拮抗了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的作用,进一步抑制巨噬细胞等,从而抑制了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
CD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的改变密切相关。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家族和ZO-1在紧密连接蛋白修复中的表达对CD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Marano等]研究发现用TNF-α处理Caco2细胞可导致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Ma等]进一步证明,TNF-α不仅可以降低ZO-1的表达,而且可以降低ZO-1的磷酸化,使其从紧密连接处解聚,促进紧密连接断裂。本研究发现紧密连接分子的表达与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趋势相反,这可能是TNF-α通过MAPK家族、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和蛋白激酶C等通路作用于相应的下游靶标,减少紧密连接分子的转录和表达,使紧密连接断裂,从而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这说明IFX可通过拮抗TNF-α,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分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肠黏膜屏障,缓解CD的炎症活动,这可能是IFX治疗CD的重要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治疗CD的新型药物,自临床应用以来,大大提高了CD的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本研究对IFX在CD患者体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证明IFX可通过拮抗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而上调肠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变紧密连接蛋白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促进肠黏膜修复,并降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炎症活动,为IFX的临床治疗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