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医药年4月第10卷第11期肛门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出血性内痔的临床观察梁起寿刘成伟(广医院肛肠科)摘要目的:探讨肛门镜下注射聚桂醇对出血性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出血性内痔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聚桂醇注射)例,对照组(采用消痔灵注射)例;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与体征变化,并记录术后的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止血有效率均达到.0%,但术后肛门内胀痛、肛缘水肿、尿潴留、术后2~6个月便血复发及肛门内硬结伴排便困难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镜下聚桂醇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优于消痔灵注射,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聚桂醇;注射;出血性内痔文献编号DOI:10./j.cnki.11-/r..11.出血性内痔是肛肠疾病最为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反复地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本科在2年7月~年6月采用肛门镜下注射聚桂醇治疗出血性内痔患者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将本院在上述时间内收治的明确诊断为(Ⅰ、Ⅱ、Ⅲ期)出血性内痔患者例,排除有内痔严重并发症、明显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以及妊娠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例,对照组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治疗方法1.2.1治疗组 术前清洁灌肠,采用肛周局部麻醉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扩肛至3~4指,置入一次性喇叭状肛门镜,采用4.5号细针头套10ml注射器,抽取聚桂醇注射液10ml,看清内痔出血点及可疑部位后,新洁尔灭消毒进针点区域,在肛门镜直视下进针至黏膜下层,回抽无血液后,边退针边注射药液,每个痔核约2~4ml,一般总量不超过10ml,至痔核黏膜充分膨胀,微细血管显露,颜色苍白呈鱼泡状改变,术毕肛门镜压齿线处约2min,防止药液渗透至齿线以下,先从较小痔核开始注射,使硬化注射液能缓慢均匀分布于痔核组织,每次结束时边退针边推注药液,后用新洁尔灭再次消毒,并压迫针眼,防止药液渗出和出血,术后用万花油纱块填压肛门,嘱后24h尽量控制大便,大便后用中药制剂温水坐浴及肛门换药,术后使用抗生素2~4d抗感染治疗。1.2.2对照组 术前准备及麻醉同治疗组,取1%普鲁卡因与消痔灵配成1:1溶液,采用国内常规的消痔灵四步注射法,将消痔灵混合液注入各个内痔区域,每个内痔核注入药液约5~8ml,总量一般不超过30ml,术后处理同治疗组。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术后1~3d便血均消失,止血有效率均达到.0%,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肛门内胀痛、尿潴留、肛缘水肿及术后肛门内硬结并排便困难、术后2~6个月便血复发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3.1目前国内外对出血性内痔的临床治疗研究,形成了多种药物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方法,如局部黏膜保护剂、止血剂和外切内扎术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手术)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暂时的对症治疗为主,复发率高,而手术治疗都会一定程度破坏肛门直肠的正常结构,且术后多见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及尿潴留等并发症,而且疗程较长,费用较高,为克服上述弊端,后来逐渐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自20世纪80年代消痔灵发明以来,肛内对内痔出血的硬化治疗,已普遍使用消痔灵作硬化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发现有些硬化剂对已经发生纤维性变的三期内痔,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而且往往在注射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因此硬化注射治疗对三期内痔并非都是最佳选择。根据肛垫下移学说的观点[2],所谓痔实为一种正常的解剖结构。故治疗内痔是消灭痔的症状,而不是消灭痔的本体。硬化注射治疗为非摧毁性治疗,符合肛垫下移学说的观点。如果按摧毁性治疗的要求来衡量。既要求痔症状消失,又要求痔组织消除这种要求是否合理有待探讨。作者认为制定切合痔的病理、生理特点的疗效标准,以便较为准确地评论疗效以及治疗方法。3.2目前内痔治疗效果的评价还是以症状是否改善作为标准,出血性内痔的治疗根本就是快速简便地止血,因此选用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硬化剂,就显得十分重要,聚桂醇(LauromacrogolInjection),化学名:聚氧乙烯月桂醇醚;是一种国产新型非油脂性硬化剂,为无色澄明液体,粘稠度较低,摇动时有少量泡沫产生。年德国Henschel发现血管内注入高浓度聚桂醇后呈现血管壁刺激作用,首次报道了聚桂醇的硬化效果[3],其安全性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聚桂醇是一种对血管、组织刺激反应较小的硬化剂,成为目前欧美国家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硬化药物,主要用于静脉曲张、血管瘤内痔及囊肿性疾病等的硬化治疗。是德国迄今唯一被批准用于硬化治疗的药物,德国将3%聚桂醇注射液作为常规治疗内痔的硬化剂。聚桂醇具有硬化与止血双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粘附于注射部位血管内,继而产生炎性病变和组织纤维化,纤维化条索代替病理性血管,导致病理性血管永久性闭塞,从而达到硬化目的。同时使曲张静脉周围形成一层厚的纤维化组织,加强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内血流速率及压力,闭塞血管,以防止曲张的内痔静脉破裂出血,从而达到止血目的。3.3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又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4]。内痔是由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引起;内痔虽为常见病多发病,但“无需治疗没有肛门症状的体征”这一原则[5],已为广大肛肠科同行接受,只有在内痔反复地出现便血,肿胀脱出时才采取治疗措施,治疗以微创、痛苦少及保护肛门功能为原则。尤其是出血性内痔,快速止血为第一要务,聚桂醇肛门镜下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既达到了快速止血的目的,又遵循了微创、痛苦少及保护肛门功能治疗原则,据作者临床观察,聚桂醇肛门镜直视下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更能充分暴露内痔核真实情况,可保证各个内痔核注药充分,着药均匀,且注药量较少,最大程度地防止了硬化剂注射过深过多,明显减少了术后肛门胀痛、尿潴留及肛缘水肿等并发症,经术后2~6个月的随访,也未出现便血复发现象,说明聚桂醇肛门镜下注射治疗出血性内痔,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目前值得临床推广,但更远期的临床效果,还有待于更大宗病例观察,更长时间的随访跟踪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长期疗效比较,才能进一步证实。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閭e姣旇緝濂?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