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xiaoxiao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可有效治疗直径大于20mm的结直肠平坦或侧向发育型肿瘤,但是对于复杂病变,如包括回盲瓣(ICV)在内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因为此类患者多选择手术,EMR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预后等资料十分有限。
澳大利医院胃肠病及肝病科的Michael博士等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年47卷8期的Endoscopy杂志上。
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包括ICV在内的LST预行EMR就诊的患者。收集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年龄、麻醉(ASA)分级、既往是否曾行EMR、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巴黎分类、Kudopit分型、EMR是否成功、粘膜下纤维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及是否为进展期肿瘤等。
EMR术后4-5个月内行第一次随访结肠镜检查(SC1),第二次SC2在术后16个月进行,复查时选择高分辨率白光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NBI),并且在手术瘢痕处取活检明确是否有复发。
自年9月至年1月,共有例患者(个病灶)为行EMR就诊,包括ICV的LST患者53名,病灶平均大小为35.0mm,22名(41.5%)患者的病灶累及回肠,绝大多数病灶为颗粒状,巴黎分类为0-IIa或0-IIa+Is。其中53例患者中有6名患者因病灶怀疑为恶性且累及粘膜下层或病灶范围过大,广泛累及回肠,病灶和正常组织界限不易明确而未行EMR。
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部位的病灶相比,包括ICV的LST切除难度更大,整块切除率及手术切除成功率低,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最终行EMR的47名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2.5分钟,其中3名患者因病灶切除不完全改为转手术治疗,腺瘤内镜下完整切除率(即技术成功率)为93.6%。44名切除成功的患者病理结果如下:管状绒毛状腺瘤(TVA)伴粘膜下进展期腺癌1例,TVA25例、管状腺瘤14例、平坦分叶状腺瘤/息肉4例。因此共有43名(81.1%)患者避免行手术治疗。
6例(12.8%)患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需要进行干预的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3例患者(6.4%)出现了术后出血,其中一名患者的出血发生在术后2小时,立即对其行结肠镜检查,行热活检钳及内镜下夹毕止血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出血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镜下止血失败后行血管栓塞术。1例患者自行止血。所有患者均无穿孔,术后均未出现回盲瓣或末端回肠狭窄。
共40例患者行SC1,7名(17.5%)患者出现了病情复发,但复发病灶均成功实施了内镜下治疗。与未复发的33名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的病灶较大,且多为累及回肠的病例,手术操作时间更长。22例患者行SC2复查,复发率仅为4.5%(1/22),亦成功行内镜下切除。
上述研究表明病灶累及回肠或同时累及上下唇是EMR治疗失败、需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病灶大小、是否累及ICV全周则与此无关。因此,作者认为对于包括ICV在内的LST,EMR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并发症少,使患者避免了创伤大的外科手术。
责任编辑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