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智慧,朱珊
来源:中国基层医药
重症脑卒中患者病症严重,其脑组织损伤面积多较大或损伤部位特殊。此类病人伴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真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等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1]。
患者应激反应呈高代谢状态且常伴有严重的意识丧失和吞咽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并发多重感染,甚至导致死亡[2]。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补充谷氨酰胺及各种生长因子,改善氮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骨骼肌的合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3-5]。多方面研究支持重症脑卒中急性期以经鼻饲EN为主[6-7]。
本研究对采用两种不同肠内营养制剂治疗,以比较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0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自年1月至年5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48例,入选标准:
(1)发病时间≤24h;
(2)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或急性脑出血;
(3)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至无法自主进食;
(4)入院后6~24h内留置鼻胃管给予鼻饲肠内营养;
(5)NIHSS评分≥10分;
(6)住院时间≥20d。
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
(1)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7±10.1)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11例,NIHSS评分平均(13.6±3.4)分;
(2)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10.7)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9例,NIHSS评分平均(13.1±3.4)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第1天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用药基本相同,在发病后6~48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1)对照组:采用家属提供的自制匀浆膳食,包括牛奶、鸡蛋羹、米汤、肉汤、蔬菜汁等;医护人员鼻饲输注,每次~mL,每天9次。
(2)观察组:应用整蛋白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按83.74~.61kJ·kg-1·d-1标准配制,经鼻胃管滴注。
1.3 观察指标(1)患者于入院后第1天及第20天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上臂中点处肌围(MAC);
(2)统计两组第1天及20天的NIHSS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结果
2.1 各营养指标比较两组第20天Hb、TP、ALB、MAC较第1天均有下降;对照组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比较两组第20天NIHSS评分较第1天均有所好转,观察组较对照组好转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3讨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常出现营养障碍,常见原因:
(1)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
(2)应激性溃疡,胃肠动力学紊乱或功能下降;
(3)机体常处于高分解状态,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患者内分泌失调,早期即处于负氮平衡;
(4)此类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发病前即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发病后身体残疾,认知障碍或胃肠功能减退也影响其营养状况[8]。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身体脂肪和内脏蛋白均是下降最明显的指标[9-10]。所以,目前提倡脑卒中患者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一是可以改善营养底物不足刀子的细胞代谢紊乱及脑组织缺氧;二是可为胃肠上皮细胞直接提供能量,改善肠道局部血流动力学及渗透性,维持形态学和功能上的完整性,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及胃肠道动力恢复,降低肠源性毒素、细菌对机体的影响,减少菌群异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11]。
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脑卒中后营养状况的恶化、降低感染的发生的作用,有利于脑卒中的康复[12-13]。我国在7年制定了《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共识》,对“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方式进行了阐述。目前此方案已在临床应用,效果理想,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14]。
受多种因素影响,医院仍有较多患者应用自制膳食,该饮食卫生欠佳、热量不足,无法满足患者机体实际代谢需求,使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
通过该实验可知,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整蛋白肠内营养混悬液(EN,能全力)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有益。
参考文献
[1]徐小林,汪皖君,吴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预后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9,16(1):26-28.
[2]GariballaS.Editorial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