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是寄居在人类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它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常常因为误食不洁食物引起,感染者出现严重腹泻。是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其他沙门菌感染。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引起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据估计,全球伤寒、副伤寒每年发病约万例,死亡20多万人,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年全国报告伤寒和副伤寒1.08万例。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不明原因),多为稽留高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中毒面容),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腹胀腹泻等表现。部分病人会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患者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即可以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进食被患者、带菌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发病,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可引起散发病例,苍蝇和蟑螂等媒介也可机械携带病原菌引起传播。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疫苗的人均易感染,伤寒发病后很少二次感染,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敏感抗生素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伤寒和副伤寒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多见;患者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包括:注意饮食饮水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搞好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病人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消灭苍蝇),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和接种伤寒疫苗。
目前应用的伤寒疫苗有注射用Vi多糖疫苗和口服Ty21a减毒活疫苗,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接种对象包括伤寒沙门菌耐药率较高地区的学龄儿童和(或)学龄前儿童等高危年龄人群、欲前往伤寒地方性流行区或高发区的旅行者、从事伤寒微生物实验人员等;发生伤寒暴发时,也可以考虑应急接种。
其他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属血清型多达种,能感染人类的约多种,除D群和A、B、C群可致伤寒和副伤寒外,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还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败血症、慢性肠炎等,其中食物中毒发生率较高。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如猪肉、内脏等被沙门菌污染、繁殖,加工时加热不够或切块太大,食品中心部分仍有存活的细菌,或患病牛的牛乳加热不彻底,均可引起中毒。生、熟肉食在加工及储存过程中,如刀具、菜板、储存容器再次被感染,同样会导致中毒。本病全年均可发生,5~10月多发,尤其7~8月份最多。通过苍蝇、鼠类等污染食品、水源等也可造成中毒。
患者临床表现为初起寒战、头痛、头晕、恶心、痉挛性腹痛,继之出现呕吐、腹泻、全身酸痛或发热。每天腹泻可达7~8次,体温在38~40℃之间,病程约3~5天,一般2~3天腹泻停止,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严重者,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如救治不及时也可危及生命。
治疗原则为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呕吐腹泻等,一般不需应用抗生素。具体治疗依个体情况而定。
预防本病要注意
禁止食用病畜、病禽,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对肉、禽、奶、蛋类食品加工和储存应严防污染。食用时要煮熟、煮透,存放和加工时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食物的餐具也要生熟分开。注意环境卫生,灭蝇灭鼠等。
HB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