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

时间:2019-2-17 15:42:34 来源:肠出血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且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春冬,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为什么不是“凉胃”呢?即外邪(寒冷的空气,寒凉的食物等)直接通过肚脐,通过口腔,通过背脊等部位而进入或影响腹部。《内经》的作者就观察到了这一点,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胃脘部),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病因病机

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

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

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临证表现

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

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

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

中医认为:由于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滞积热,阻滞肠道,热毒蕴结,郁而发病。调理以健脾和胃,宽肠化滞,理气止痛为主。小儿推拿调理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还能起到弥补药物之所不及的作用。现将其中几个常用手法介绍:

1、补脾经

位置: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操作: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蘸食用淀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单方向直推,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2、外劳宫

位置: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作用: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

3、摩腹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一般选择顺时针方向,约按摩5分钟。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4、肚角

位置:位于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拿住肚脐两旁腹肌并作对称揉拿。

5、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相对用力按揉双侧足三里。

6、捏脊

位置:后背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操作:以拇指与食中两指呈对称着力,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穴处。

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尤其碳酸饮料),少吃十分凉的食品,尤其是冷饮。尽量食用:萝卜、山药、芋头等调理脾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用特殊给予营养。

童康乐小儿推拿馆

赞赏

长按







































杭州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bqzd/971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