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诊断意见:Barrett食管;浅表性胃炎;胃底粘膜下隆起;十二指肠球炎。
(2)镜检所见:食管内全段粘膜光整,NBI下未见明确的茶褐色背景,齿状线清晰,齿状线上方见岛状橘红色粘膜。
贲门开闭可,粘膜光整。胃底粘膜光整,后壁及大弯见2处约0.3cm粘膜下隆起,表面光滑。胃体粘膜光整,未见糜烂、溃疡或新生物。胃角切迹存在,粘膜光整。胃窦粘膜稍充血水肿。幽门圆,开闭可。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散在糜烂、出血,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Barrett食管炎:
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因为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
内镜下Barrett食管可分为三型:
(1)全周型: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3cm以上。
(2)岛型:齿状线1cm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
(3)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半岛状。在Barrett上皮可以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反复不愈的溃疡可引起食管狭窄。
治疗编辑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逆转食管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
一般治疗:宜进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诱发症状的体位和食用有刺激性食物,超重者应减肥。药物治疗(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
(2)促动力药(多潘立立酮,西沙必利等)
(3)其他:如硫糖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
内镜治疗外科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BE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
(3)难治性溃疡。
(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