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以中青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突然,最典型的表现是异常剧烈的全头痛,个别重症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因脑疝而迅速死亡。
1、用药的目的:
(1)降低颅压,控制脑水肿: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控制高血压:血压显著高于正常时给予降压药物,防止再出血。
2、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
(1)CT:头颅CT检查目的是协助诊断和确定病变的部位,对人体无危害,也没有痛苦。
(2)核磁共振(MRI)常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检查时注意事项患者要安静,
保持不动;身体内不能有金属物体:如钥匙、手表、起搏器、金属支架等。
(3)脑脊液检查:目的是协助诊断,检测压力.
3、饮食指导
因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4~6周,期间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食或半流食,指导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米粥、蛋羹、面条、芹菜、香蕉等,保证水分摄入,少量多餐,防止便秘。
恢复期饮食:低盐:食盐的摄入量<6g/日,少食含盐多的食品,如咸菜、酱菜、酱油、腌制品、海产品等。低脂肪:肉类75g/日,可食瘦肉、牛羊肉、去皮禽肉、鱼,少食肥肉、加工肉制品、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食用油20g/日,可食用色拉油、花生油,避免动物油、黄油等。粗纤维饮食: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菠菜、粗粮、豆类、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类等,可促进肠蠕动,预防大便通畅。
4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躁、忧郁等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5、注意肢体及语言的锻炼
康复的开始时间一般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后即可进行.
早期康复干预重视患侧的刺激、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置、注意体位转换、床上运动训练(Bobath握手、桥式运动、关节被动运动、起座训练。每日4-5次,每次持续10-15min)以及按摩、热敷等,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和功能,并防止肌肉萎缩及痉挛。对偏瘫者要预防褥疮的发生,定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尤其骨突处可涂抹赛肤润。
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进餐,逐渐训练病人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或部分生活自理。恢复早期,肢体乏力者每日下床坐到椅子上,两脚着地,双脚膝盖和髋部屈曲,搀扶病人站立数次、时间逐渐增多,等两脚有一定肌力时就可以训练行走。可以在家属陪同下到户外活动,可锻炼持拐杖行走,逐渐过度到上下楼梯训练。
6出院指导
继续绝对卧床满4~6周;生活环境舒适,尽量避免不良刺激,防止再出血;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合理饮食及适当安排休息与活动;密切观察身体情况,有头痛等再出血倾向应立即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