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去年由于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通过肠镜发现并切除了导致身体不适的结肠息肉。前不久,老李听从医生的建议又进行了一次肠镜检查。结果,这次的肠镜检查又发现一个息肉,他很疑惑,一年前刚治疗过一次结肠息肉,怎么又复发了?会不会癌变呢?
随着当代人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等,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大肠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如何治疗?
会不会癌变?
导致大肠息肉的因素饮食因素:
这主要与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有关。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这种情况下,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或消退。
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也可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中医观点,认为此病的发生,是湿热下注,迫于大肠,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痰血浊气凝集而致。大肠息肉会不会癌变?其实,90%的大肠息肉医学上叫做腺瘤,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左右,而且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会发生癌变的,恶变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关,直径小于1cm、1-2cm和大于2cm的恶变率分别为1%、10%和35%。直径小于2cm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cm的恶变率则高达53%,这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哪些人群有必要做肠镜?有反复便血史,长期腹泻史,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西方化饮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食用油炸食物;年龄大于50岁者。
发现息肉后如何处理?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而绝大多数的肠道息肉是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相比以往一些大的息肉需进行开腹手术来说,现在的内镜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治疗的手段也多样化,而且更安全。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只要定期随访就可以。
奥林巴斯无痛胃肠镜
技术优势1.电子镜的图像是利用电能(电子讯号)成像,视野大且镜身柔软,减轻了检查者的痛苦。
2.图像直接在电视屏幕上显示,非常清晰,并有一定的放大效果,提高了微细病变(如早期胃癌、结肠小息肉等)的检出率。
3.电子胃镜、肠镜可用多种方式记录并保存图像,且能将各种图像资料贮存入计算机,便于统计研究及远程会诊。
4.图像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可以被多人共同看到,更有利于进行胃镜、肠镜下治疗(如止血、息肉摘除、支架置入、硬化剂注射等)的操作者之间的配合,从而提高内镜下治疗的成功率,使患者避免了手术的痛苦。
诊疗范围:内镜下直接寻找病变、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色素染色、各种急诊止血、息肉的摘除、晚期癌症的支架置放和药物治疗、取异物、胃造瘘等操作,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及直肠炎症、溃疡、肿瘤等。
特邀锦州附属胃肠专家李舒教授
每周六坐诊-3387777-
专家号每天仅限15人,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
专家提示:就诊请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