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道健康日专家提醒需警惕大肠息肉

时间:2019-1-14 16:31:30 来源:肠出血

5月29日是第十四个世界肠道健康日,主题是ViralHepatitis,BandC:LifttheGlobalBurden(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减轻全球负担)。海慈医疗集团消化内科专家给市民普及肠道健康知识。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长约1.5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四部分,呈“M”型围绕在小肠周围。直肠长约10-14cm,位于盆腔内,直肠下接肛管,长约3-4cm,肠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构成。息肉广义指任何突出于肠道粘膜面的隆起性病变,狭义指来源于大肠粘膜的局限性隆起,可单发、可多发,其中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应予切除。

A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危险因素有:

(1)环境因素主要是与饮食方式有关,高脂肪饮食、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饮酒等与肠息肉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遗传因素肠道息肉综合征: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等,属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史,癌变率高。(3)慢性肠道炎症。

高危人群包括:

具有肠道腺瘤或癌的个人或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最近出现肠道症状尤其是便血;有结肠憩室、胆结石、胆囊切除术等病史者。

A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增生性(化生性)四类。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错构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

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成分小于20%)、管状绒毛状(绒毛成分在20%~80%)、绒毛状(绒毛成分大于80%),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高,癌变率越高。有“正常肠上皮-增生性改变/微小腺瘤-腺瘤-癌”的规律。

错构瘤性息肉:

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非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

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A

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多数病人是偶然发现。其他可能的临床表现有:

(1)便血:部分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少时仅表现大便隐血阳性。

(2)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便秘。

(3)非特异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

结肠镜检查

钡灌肠、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

4.粘膜切除术:适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5.粘膜下剥离切除术:适用于巨大扁平息肉、粘膜下肿瘤、早癌等。

6.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较大的息肉、病理提示癌变内镜不能完整切除者。

A

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

2.定期复查结肠镜。

A

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息肉大小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变率高。

大肠息肉及早期大肠癌常无特异性症状,如果有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或有腹部不适、便血等,或上述的高危人群,建议到消化科门诊就诊。

供稿:消化内科付信娟

推荐阅读

Re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ccxcs/9489.html
热点排行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脾肿大伴有脾……【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