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是第十四个世界肠道健康日,主题是ViralHepatitis,BandC:LifttheGlobalBurden(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减轻全球负担)。海慈医疗集团消化内科专家给市民普及肠道健康知识。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长约1.5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四部分,呈“M”型围绕在小肠周围。直肠长约10-14cm,位于盆腔内,直肠下接肛管,长约3-4cm,肠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构成。息肉广义指任何突出于肠道粘膜面的隆起性病变,狭义指来源于大肠粘膜的局限性隆起,可单发、可多发,其中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应予切除。
A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危险因素有:(1)环境因素主要是与饮食方式有关,高脂肪饮食、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饮酒等与肠息肉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遗传因素肠道息肉综合征: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等,属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史,癌变率高。(3)慢性肠道炎症。
高危人群包括:具有肠道腺瘤或癌的个人或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最近出现肠道症状尤其是便血;有结肠憩室、胆结石、胆囊切除术等病史者。
A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增生性(化生性)四类。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错构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
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成分小于20%)、管状绒毛状(绒毛成分在20%~80%)、绒毛状(绒毛成分大于80%),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高,癌变率越高。有“正常肠上皮-增生性改变/微小腺瘤-腺瘤-癌”的规律。
错构瘤性息肉: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非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
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A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多数病人是偶然发现。其他可能的临床表现有:
(1)便血:部分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少时仅表现大便隐血阳性。
(2)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便秘。
(3)非特异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
结肠镜检查
钡灌肠、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
4.粘膜切除术:适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5.粘膜下剥离切除术:适用于巨大扁平息肉、粘膜下肿瘤、早癌等。
6.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较大的息肉、病理提示癌变内镜不能完整切除者。
A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
2.定期复查结肠镜。
A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息肉大小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变率高。
大肠息肉及早期大肠癌常无特异性症状,如果有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或有腹部不适、便血等,或上述的高危人群,建议到消化科门诊就诊。
供稿:消化内科付信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