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大肠杆菌病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是幼龄海狸鼠易患的传染病,常呈败血性腹泻。本病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鼠群中发现,在特定条件下损失率可达90%。
(1)病原:常见的病原是特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丰满的砖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的菌落呈紫黑色,对光观察具有金属光泽,在ss琼脂上则形成深红色菌落。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本菌根据菌体抗原(o)、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分成许多血清型。细菌的菌毛、肠毒素、溶血素和神经毒紊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本菌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液(石炭酸、升汞等)经5分钟即可将其杀死,55℃经l小时、60℃经15分钟也可杀死之。
(2)流行特点:
传染源分布广泛,既有内源性的,又有外源性的,自然条件下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断奶前后的仔、幼鼠最易感染本病。通常在5~10月间多发,也可发生暴发性流行。成鼠病例少见。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3)临床特征:
患鼠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到40C以上。继而食欲废绝,剧烈腹泻,粪便稀薄、腥臭或带血和泡沫,经2~3日死亡。有的病鼠出现抽搐、痉挛、后肢半麻痹等神经症状。
(4)剖检特点:
剖检时可见的特征性病变除出血性败血症变化外,可见大肠肠壁菲薄,肠粘膜脱落,肠内充满含有泡沫的血水样液体,盲肠淋巴结肿胀,形成米粒至黄豆粒大小的溃疡灶,有的溃疡灶出血;肝脏稍肿大,呈淡黄色;胆囊充满绿色水样胆汁;肾脏外观呈淡灰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呈暗红色;脾脏容积增大,充血;关节水肿;胸腔内有血样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内含有大量的泡沫样液体。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5)涂片镜检:
采取濒死或刚死不久病鼠的肝、肠系膜淋巴结或肠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
(6)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肝、肠系膜淋巴结或肠等病料接种于中国蓝、伊红美蓝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可见到着蓝色、紫黑色带金属光泽或砖红色的菌落。
用分离培养的细菌纯培养菌液与标准阳性血清作凝集试验,可以对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7)防治措施:
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对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筛选出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一是用异源(牛、羊)抗病血清毫升,加入新霉素50万单位、维生素B120微克、维生素B30~40毫克、青霉素50万单位制成合剂,皮下或肌肉注射0.5~1毫升,必要时在间隔1周后重复1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二是皮下注射庆大霉素20毫克,每日2次,连用3~4日,或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卡那霉素50毫克,每日2次,持续3~5日。
海狸鼠大肠杆菌病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供给新鲜而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尽早使新生仔鼠吃到初乳,在断奶前后应进行全面消毒。疾病多发季节,应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可在日粮中加人抗生素(土霉素、新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但应定期更换药物,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当饲养场发病时,除实行隔离、消毒等措施外,应实行群体治疗,即不仅治疗发病的仔鼠,也要预防性治疗与病鼠同窝或被病鼠污染的、临床无症状的仔鼠和母鼠,这样才能控制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