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
定义: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的消化道出血,占胃肠道出血的5-10%。
常见病因:大于40岁,多由血管畸形、NSAID所致溃疡等疾病引起;小于40岁,多由炎症性肠病、Meckels憩室、家族性息肉病等疾病引起。
疑诊为小肠出血的患者,多为初次胃肠镜检查阴性者。以前曾经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就定义为小肠出血。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OGIB不完全是小肠出血。比如不易发现的胃内出血性病变:胃体血管发育不良、门脉高压性胃病血管扩张、胃窦血管扩张症、Cameron溃疡等。
年共识意见:初次常规内镜(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但疑为小肠出血的患者,必要时可重复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及减少漏诊率。
检查方法:
胶囊内镜:可作为初始选择,尤其是活动性出血时,可提高阳性率。
多排CT小肠成像:多排CT可作为常规检查,尤其是胶囊内镜阴性者。
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同时,可治疗。
诊断推荐流程
总结:
1、小肠出血的病因与年龄有关,最常见病因为血管发育异常
2、重复胃镜、结肠镜检查对疑为小肠出血的诊断具有意义
3、胶囊内镜检查为疑为小肠出血的一线诊断方法
4、如果临床表现或胶囊内镜高度怀疑小肠出血,应进行小肠镜检查
5、疑为小肠出血、而胶囊内镜阴性时,可行CTE检查,有助于小肠占位病变的检出、定位、小肠镜进镜方式的选择
胶囊内镜作为一线诊断方法,价格相对便宜且使用安全,但是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虽能明确出血却不一定能找到病灶,而不在活动期行检查又会降低检查阳性率~所以,对于拟诊小肠出血的患者,怎么决定检查时机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