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肠道内的“守门员”
肠道是人和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最为密切的组织之一。肠道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成年人消化道系统总长8-10米,而从十二指肠开始的吸收系统占到5-7米。如果一个人从1岁活到70岁,肠道要消化吸收t食品。同时,人和动物的肠粘膜面积巨大,约2倍于皮肤表面。肠粘膜产生的抗体远多于体液,肠粘膜中分布着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肠道由前向后逐渐增多,特别是回肠和结肠最多,因此肠道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中共生着大量结构复杂的菌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在机体的营养和免疫调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动物出生前体内无菌,但是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即可检测到细菌定植。动物肠道内原籍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体及其阴道,细菌在消化道内定植顺序首先是需氧菌,然后是兼性厌氧菌,最后才是专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虽然定植最晚,然而数量确是最多,肠道体内专性厌氧菌数目占细菌总数的99%以上,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这些肠道菌群在动物出生后最初的种类和数量极少,新生动物从富含母体菌群的环境中获得肠道菌系,并且随着外源菌的不断侵入,在肠道内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菌群。各种动物建立起较稳定和完善的正常菌群所需的时间不等,与各种动物发育的特点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通常至断奶一段时间才完成。正常菌群一旦建立,虽然不同生态区内细胞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食物的不同和年龄的增长等生理因素而有所改变,但正常菌群的种类、每种细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不同细菌所定居的部位等在每一种动物则是相对稳定的。有的细菌经常能从宿主体内分离到,而且数量较多,被称为原籍菌。反之,不能经常从动物和人体分离出来,称为过路菌(外籍菌)。过路菌通常不定植或仅短时间在宿主的上皮或粘膜细胞表面,与宿主细胞的关系不密切,而原籍菌则常与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关系稳定。肠道内的细菌生活在3个不同的微生态环境中,有的生活在肠腔,有的生活在肠上皮细胞表面,有的在肠粘膜隐窝内。定植在肠上皮细胞表面和肠粘膜隐窝内的菌群多为原籍菌群,深层为厌氧菌,中层为类杆菌、消化链球菌,表层为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它们对宿主的肠道粘膜免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身鞭毛无芽孢,兼性厌氧菌。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若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如胆囊、尿道、膀胱、阑尾等地可引起炎症。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做机会致病菌。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它们的致病性强,可引起腹泻和败血症,统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其中,仔猪黄、白痢主要是由肠产毒素大肠杆菌引起。
拟杆菌属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专性厌氧的小杆菌。又称类杆菌属。正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道。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而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菌群失调时,能导致内源性感染。比较重要的是脆弱拟杆菌和产黑色素拟杆菌。其中脆弱拟杆菌在正常结肠菌群中只占0.5%,但引起的感染占全部厌氧感染的25%左右。
大多数肠道菌群既有益又有害,只表现有益的细菌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作为一种生命体,和其他细菌一样在体内生长繁殖,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在本身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乳酸,而乳酸能够刺激肠蠕动,从而起到防止便秘的作用。同时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还有增加维生素B1、B2、B6及增强钙离子吸收、激活人体及动物体免疫力的作用。实际上,在人及动物体肠道内,除寄生有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外,还存在其他几百种,上千亿个微生物,它们之中有些因代谢产生有害物质。在同一生存空间,如果能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大量繁殖,形成一种菌群优势,就能够抑制一些有害菌群,从而减少有害腐败物的产生,对人体及动物体健康有益。不过双歧杆菌是非常脆弱的,它保存困难,只能在肠道环境中生存,如果直接补充活菌,经过胃中的消化液屏障进入大肠,很容易被酸性物质杀死,所以存活下来的数量微乎其微。于是科学家另辟蹊径,转为向人体内部提供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而加快它们的繁殖速度。一些低聚糖类,如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等,只要我们能把这些低聚糖,送入人体或动物体肠内,那么就可以使得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迅速增加。因为这些低聚糖类的作用,他们被称为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畜禽养殖过程中肠道健康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重要性。而作为肠道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居民”-肠道益生菌群,在调控肠道消化吸收及粘膜免疫功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机制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肠道粘膜免疫的第一道防线,肠道消化吸收的辅助者,我们有必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