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生长抗生素(AGPs)在养殖业中应用已超过60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行业发展,但负面作用也非常突出,尤其是细菌的多重耐药。年欧盟全面禁止AGPs在饲料内添加;我国农业农村部第号公告,自年7月1日起,饲料内禁止添加除中药外AGPs。
年Van报道细菌性肠炎可造成肉鸡至少5美分/只的经济损失。肉鸡肠道细菌病具体影响包括:
饲料报酬降低10%,屠宰体重减少2-13%,死亡率上升至6%,屠宰淘汰率增加至1%。
饲料禁抗后,肉鸡肠道细菌病将会更加凸显,其中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对肉鸡危害最大。同时,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致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也会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还会通过食源性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以下就肉鸡肠道细菌病防控作详细的阐述。
1.肠道细菌病
1.1
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正常情况下,鸡只盲肠常在菌,数量较少,小肠有氧环境下不适合梭菌生存。当应激或其他疾病时,产气荚膜梭菌会快速增值,通过肠道逆蠕动进入小肠,并分泌毒素蛋白,这些毒素蛋白在胰蛋白酶催化作用下,形成毒素,造成小肠纤维素渗出性肠炎,破坏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影响养分吸收,最终导致毒素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致使肉鸡死亡。
产气荚膜梭菌被证明是坏死性肠炎的病原,通常坏死性肠炎的爆发需要其他的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肠道的组织损伤是引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有利条件,而肠道寄生虫特别是球虫,对肠道上皮组织的破坏严重,往往引起产气荚膜梭菌的继发感染,造成梭菌-球虫循环恶化的级联反应不断加剧对肠道上皮组织的破坏。球虫感染的鸡群,产气荚膜梭菌在3天之内就会对肠道造成损伤。与单独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的鸡群相比,这些鸡群表现出更严重的损伤和较高的死亡率。霉菌毒素也是引发坏死性肠炎的一个常见诱因,一项关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实验研究显示,在3,-4,ppb(低于欧盟最高指导水平5,ppb)呕吐毒素污染饲料情况下,呕吐毒素使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从20%上升至47%。呕吐毒素能显著降低十二指肠段上皮电阻值和降低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造成肠道屏障破坏和肠上皮损伤,导致肠道上皮通透性的增加和饲料中蛋白的吸收减少,从而刺激产气荚膜梭菌的增殖,促使坏死性肠炎的发生。
1.2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其中肠炎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最重要的三个血清型。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利用肠道炎症与肠道微生物区系竞争,克服定殖抵抗而获得生长优势。同时沙门氏菌比共生菌更能抵抗宿主分泌的抗菌物质,从而在与共生菌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鸡肠炎沙门氏菌一般感染20日龄以内的雏鸡,主要引起肉鸡肠炎;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侵害雏鸡,呈急性败血性死亡,也是目前父母代鸡群净化的主要病原。据王娟等人年报道,屠宰的家禽中,鸡携带沙门氏菌的阳性率高达30-50%。虽然很多育种和制种公司对父母代鸡群进行“两白一支”净化,但是由于年肉鸡行情的持续历史高位,某些专家担忧在肉鸡养殖高利润的驱使下,沙门氏菌感染和流行被无限的放大,同时在养殖终端沙门氏菌的发病率大幅度提升得到充分的认证。沙门氏菌的防控及净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1.3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肉鸡肠道中的常在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但其中约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血清型。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卫生条件差、不良的饲养管理、应激或并发其它病原感染是此病的诱因。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是其感染机体后,首先通过菌毛粘附在肠黏膜或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上,大量繁殖并释放各种毒素,毒素再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造成各种组织损伤和功能失调,最终造成实质器官的各种炎症,甚至造成全身性病症。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内毒素损伤动物的免疫机制及内脏器官,尤其是对肝脏产生的损伤作用。同时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大肠杆菌的感染,以病毒病为主的免疫抑制病干扰动物免疫应答,除了引起本身固有疾病外,易引起鸡群大肠细菌等致病菌继发感染。
雏鸡最易感染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侵害鸡体的部位不同导致的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异。大肠杆菌侵袭消化道会引起肉鸡细菌性肠炎,病鸡精神萎靡不振,会出现腹泻,排黄白色、黄绿色稀薄粪便,肛门附近羽毛污染严重等现象,个别鸡只出现瘫痪症状,从而影响肉鸡肠道健康,导致肉鸡生产性能下降。
1.4
弯曲杆菌病
弯曲杆菌对人类产生威胁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