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今年欧洲杯。
年7月2日,德国对意大利,一场很多年后都会被谈论起的比赛,确切的说是那场比赛中最后时刻的点球对决。
德国人无论如何都会创造历史,要么是首次在大赛中手刃意大利人,要么是首次在欧洲杯中点球落败。
第四轮,佩莱走上点球点,此时意大利二比一领先,若此球罚进,基本意味着杀死比赛。
这时,佩莱面对诺伊尔,作出了这样的一个手势:
“我就踢中路,还要踢个勺子。”
相当于“剪刀石头布”,三盘两胜,关键的第三局,你跟对方说“我出剪刀”。
诺伊尔,依旧是不为所动。
结果,现在已是鲁能大将的佩莱离奇离谱地偏出,将历史级别的错失点球系列大戏推到了高潮。
虽然弄巧成拙了,但佩莱这么做的目的,是想扰乱诺伊尔的心志,进而诱使他提前移动。对于罚球人来说,最稳妥的局面,就是门将提前移动,然后射反方向。除非质量太差(比如角度过于正被门将用腿挡出),一般都是十拿九稳。
既然提前移动这么危险,那为什么有如此多门将还是选择提前移动呢?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黑锅跟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门将扑点球的几种选择。
首先,在职业比赛中,基本不存在根据来球迅速反应并作出扑救的可能。职业门将面对业余射手,大可以先站着不动,球动人再动,毕竟球速相对慢。
但面对职业球员,这招行不通。
职业球员罚点球时平均球速是31m/s,球从点球点飞向球门(12码,约为11米)用时约为0.35秒,职业门将的反应时间在0.25-0.3秒之间,作出扑救动作至少再需要0.3秒。从理论上来说,这不科学,不可能。
门将在扑点球之前,必须先预测,至少是猜测,对方要罚向哪个方向。判断依据有二:
一是临场感觉。
善扑点球的门将,往往有种惊人的直觉,仿佛能从罚点球前那令人窒息的空气中嗅出线索,或许是对方助跑的姿势和角度,或许是对方的某个眼神,然后扑对方向。
就像这场比赛里的布冯,每一次扑点球的移动,都让德国球迷心里一颤,因为“他怎么又扑对了,他怎么总能扑对”。
“他怎么还能扑对?!”
二是赛前精细的备战。
这个更适用于点球大战。常规时间内的点球,操刀手们通常有多种处理方式,选择怎么踢基本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而点球大战则不同,一来压力指数陡然增大若干倍,球员们更倾向于选用自己最拿手最稳健的踢法,二来某些平时不常罚点球的球员也不得不站上点球点,他们没那么多复杂套路。
所以在点球大战中,对方球员的罚球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根据对手的过往纪录作判断就能极大提高成功率
不得不再提一下经典的“莱曼小纸条”。
世界杯,德国对阿根廷,四分之一决赛,点球大战。
莱曼看了看手里的小纸条,上面是教练组熬夜看录像整理出的作弊指南:
里克尔梅:左
克雷斯波:若助跑距离长,则右;若助跑距离短,则左
海因策:左下
阿亚拉:等待时间长,助跑距离长,右
梅西:左
艾马尔:等待时间长,左
马克西罗德里格斯:左
然后他走上球场,看似云淡风轻地扑对了所有点球的方向,且扑出了阿亚拉和坎比亚索的点球。
除去判断,还有一种属于门将的武器,黑锅称为“心理武器”。
作为门将一方,如果能通过非言语行为,影响罚球者的自信和专注度,那就赢来一半。
具体来说,可能是冷峻犀利的眼神:
年世界杯布冯面对安贞焕点球时的冷峻眼神,似乎在说“无论你射向哪里我都能算得清清楚楚”
可能是诡异的躯体扭动:
个中翘楚当然是05年的杜德克。
虽然不一定每次都管用,
但偶尔可能还真的管点用。
说完了门将,再从罚球者的角度来讨论。
罚点球,几种套路:
1.罚向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平时最习惯怎么踢,就怎么踢”
这个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我们常常发现,点球大战的关头,很多看似脚法不那么出众的防守型球员,反而射得又狠又稳。
他们往往不太爱多想,按照平时的习惯,看准了就是一脚,干脆利落。
2.根据对方门将提前移动的方向,临时决定方向,“先等待,如果门将提前移动,就打反方向”
很多脚法出众的进攻球员都喜欢这么干。他们球感娴熟,脚腕灵活且控制力强,具备在最后一瞬间突然扭动脚腕改变射门线路的能力,并且常常辅以节奏多变的助跑和真假难辩的假动作假眼神,经常能够得手。
比如绝代双骄梅西和c罗,都很热衷于这种罚点球方式。
尤其是曼联时期的“小小罗”,更是把这招玩到了极致。他的助跑很有特点,急停急起做得十分浮夸,射门前总会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往往在这最后一刻才决定罚球的方向:如果门将提前移动,则踢反方向;如果门将不动,那么射门将的右边。
梅西也是,淡淡地看看皮球,再看看门将,慢悠悠地助跑,或者干脆不助跑,如果门将移动则打反向,如果门将不动则打门将的左边。
有数据显示,面对这二人的点球,如果门将提前移动了,那么点球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这种踢法,具有明显的高回报,高风险特性:如果赌赢了,门将提前动了,那罚进几乎是板上钉钉;如果门将不动,那么罚丢风险会增大。毕竟“一早想好了要射右边”比起“临时起意决定射右边”在技术处理的难度上要小一些。尤其是在压力情境下,短时间内做出射门决定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高失误率。
必须提一提意大利队扎扎的四小天鹅步飞机点球。
既然孔蒂选择最后时候把他换上来罚点球,那么可以推知的是,这个神似鲁智深的扎扎,在训练中应该保持着超高的点球命中率。
一般情况下,怎样的点球命中率最高?是门将提前移动之后打反方向的点球。而扎扎,正是凭借着这一招,屡试不爽。
回到当时的情境,不负责任地揣测一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扎扎,走上点球点,决定使出管用套路,用魔性的步法(这次是谜之小碎步)迷惑门将,诱导他提前移动,进而轻松推反向。
于是他开始“哒哒哒哒”地跳了起来。
但是诺伊尔似乎完全不予理睬,“抱歉我对这种舞一点也不感兴趣,可是你既然跳了,我也跟着活动活动吧”。诺伊尔也在门线前做起广播体操。
(看直播的时候目光完全被扎扎吸引,才发现诺伊尔的动作也莫名地具有萌感)
诺伊尔就在门线前,舒活着筋骨,表现自己淡定放松的一面,无形中在给扎扎增加心理压力。原则就是一条,坚决不能提前移动。
扎扎一看,“我都捣了这么半天步子了,这厮怎么不上当”,但也是骑虎难下,捣开步子了突然改回正常助跑岂不是很二?那只能硬着头皮捣下去了。
其实,罚点球前捣小碎步,有很多先例,但扎扎版本的喜感之处在于,他实在捣了太多步了!
好不容易小碎步捣到球门,诺伊尔还是没动,扎扎这才猛然想起,“卧槽,还没决定射哪个方向!”,“好吧,要不右上角?行吧行吧来不及了就右上角了走你!”
然后就真的走你了。
仔细看会发现,即便到了扎扎罚球的那一瞬间,诺伊尔也没有提前移动。
再看一张图,是让梅西背上千古骂名的美洲杯决赛飞机点球。
罚球瞬间,智利门将布拉沃也没有提前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俱乐部队友,布拉沃想必对梅西的点球套路了如指掌,这或许也对梅西造成了额外心理压力。按理说,梅西罚点球,不大喜欢这样爆射上角。好吧不说了,不然你们又要说黑锅为梅西洗白了。
3.根据对方门将的习惯偏好,“对方门将喜欢扑左边,我就踢右边”
之前说到门将会研究罚球人,同样地,罚球队员也会研究门将的习惯,比如有的门将更倾向于扑自己的右边(可能因为右撇子右侧到底更顺畅灵活),然后针对性地选择罚球方向。
举两个经典例子:
一是年欧冠决赛,皇马与马竞的点球大战。皇马显然准备更充分,预先了解到马竞门将奥布拉克的点球软肋:不爱扑自己的左边(也就是罚球方向的右边),于是乎五名罚球队友:卢卡斯~巴斯克斯,马塞洛,贝尔,拉莫斯,c罗,无一例外地射了右下角,无一例外地命中,看上去就像在欺负奥布拉克。
二是年欧冠决赛,曼联对切尔西的点球大战。虽然蓝军最后输了,但在策略方面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
根据手头上一份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家PalaciosHuerta的点球数据分析报告,蓝军方面得知,曼联门将范德萨扑球有如下两个特点:
1.面对右脚选手,他喜欢扑自己的左边;面对左脚选手,他则倾向扑右边
2.和大多数门将一样,他扑出的点球几乎全是半高球
基于这两点信息,切尔西方面的点球策略很明确:右脚将,就罚门将的右边;左脚将,就罚门将的左边;要么贴地箭,要么爆射上角。
巴拉克,贝莱蒂,兰帕德,阿什利科尔,卡卢,甚至包括脚下滑倒射在立柱上的特里,无一不是按照既定部署行事的。
直到第七轮,阿内尔卡上场。
范德萨似乎琢磨出来什么,“你们都射我的左侧,分明是早有预谋想害朕”,于是他使出心理战招数“敲山震虎”:他指了指自己的右侧,意思是说“来呀,不就是射我左边吗,射呀”。
阿内尔卡还真的被镇住了。
或许他的内心之中经历了一番汹涌澎湃的斗争,最后选择了不按既定套路出牌,射右边!
或许是内心的挣扎影响了他的罚球自信心,他踢出了一记不痛不痒的,半高球!
结果正中范德萨下怀,只见他腾身而起,猿臂轻舒,将来球击出,成全了c罗的救赎和特里的眼泪。
4.不多想,直接罚中路
第四招看似很扯,看上去是直接往门将身上踢,但这样的进球还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很少有门将会选择“赌一把中路”,因为如果没能扑出点球,那么门将看上去就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为了不显得我很不作为,我还是得选一边扑一下吧,至少作出个扑球动作也好吧”。
还是年欧冠决赛的点球大战,马竞的奥布拉克被球迷喷成狗了,被誉为“史上最差的扑点球表现”,主要是因为五个点球中他有四个都选择了“留在中路”,想要无为而治。这并不能说是一种错,但视觉效果上确实显得他弱爆了,连动都不动一下。
这种微妙的心理,使得很多门将选择“即便扑不出点球,贫僧也得把身子抛出去,把扑救动作舒展了”。嗯,至少不能看上去很弱鸡。
梳理完了门将和罚球者两方的各种可能选择和伎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门将喜欢提前移动?”
黑锅是这么理解的:
大多数球员还是倾向于选择“射平时最习惯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如果门将通过直觉或者赛前准备,判断出对方的“习惯方向”,那么所做的决定就很明显了。
既然猜准了方向,那么门将提前移动的话,势必增加了扑出点球的机率。(做出扑救动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提前移动的好处在于省掉了这一点时间,这样即便射门角度很刁,也有机会把球扑出。)
再举个例子:04年欧洲杯法国对英格兰的小组赛,小贝的点球被巴特兹扑出。虽然是个半高球,但其实那一球角度挺刁,质量并不算差,只是巴特兹猜对了方向并且提前移动了,从而完成了一记精彩扑救)
聊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
没有任何一种罚点球和防点球策略时完美的。
点球对决,真的无关技术了,更像是心理的游戏,关乎的是直觉,冷静,信心,决策,迷惑与反迷惑。
或者进一步说,点球对决可以抽象成一个博弈模型:
我罚球,你守门。
我知道你喜欢扑哪边,你知道我喜欢射哪边。
我知道你知道我喜欢射哪边,你知道我知道你喜欢扑哪边。
。。。
分析太多可能也没用,再绕就晕了。
罚球之前想法太多,可能最后真的就“扎扎”了。
最后提一下大赛历史上点球大战胜率最高的两支队,捷克队和德国队,回看他们的罚点球纪录,大多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爆射,干脆的左上角,利落的右下角,荷尔蒙爆炸的怒吼庆祝。取巧类的“勺子”,“打反向”,妖娆的助跑,反而很少见。
他们的踢法,是排除杂念,以我为主,想好了射什么方向,就坚决地射去。
某位名帅(真的记不得是谁了,强烈欢迎留言区补充)说过:罚点球真正的要诀,第一在于专注当下别多想,第二在于无论你决定射哪个方向就不要再改变主意了,无论射哪个方向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打进。
(注:本文中部分信息来自虎扑足球论坛和知乎,笔者日常阅读时有过一些印象。关于点球时速和反应时间的数据来自知乎用户带球小弟)
黑锅华烁聊会儿球,嬉笑怒骂不成文章。
可能说的是胡话,可能说的不全是胡话。
这种时候,千万不能多想
赞赏
人赞赏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