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锋胰腺癌放化疗前是否需要组织细

时间:2017-6-12 14:49:37 来源:肠出血

来源:普外空间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肿瘤年报[1]: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总数、死亡总数和发病增速获3项第一,但5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0-60%)。胰腺癌较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速更快,已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7位和第6位[2];到年、胰腺癌患者死亡率预计达恶性肿瘤的第2位[3]。胰腺癌治疗效果极差、5年生存率<5%,原因之一是治疗的不规范。现就胰腺癌诊治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01

胰腺癌诊治现状

手术是胰腺癌“唯一可获治愈的手段”,但切除率仅20%,术后2年复发率达80%。虽然手术技巧和器械的进步使手术安全性提高,但改善长期生存的作用仍有限;放疗技术突飞猛进、化疗药物和给药手段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疗效仍不尽人意。因此、胰腺癌需要多学科、尤其是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

  我国胰腺癌年新发病例约6万例,其中80%(5万例)无法切除获取组织学诊断,排除放弃治疗和就诊时失去治疗机会者占1/3(1.5万例),需要接受非手术治疗者约3.5万例;其中仅依据临床诊断接受治疗者达70%(2.5万例);这2.5万例的治疗是否科学合理?胰腺癌放化疗前是否必须有组织细胞学诊断呢?

02

“胰腺癌”放化疗前、是否必须有组织细胞学诊断?

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4],胰腺癌放化疗前必须有组织细胞学证据,因此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依据我国的现状,放化疗前组织学诊断率仅30%;该如何回答?获取组织细胞学的主要途径是手术,但胰腺癌的切除率仅20%。胰腺解剖特殊,非手术获取组织学诊断困难,易出现假阴性,且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胰腺癌;非手术途径有影像引导下、内镜下穿刺和腹腔镜活检等。影像引导下穿刺准确性较高,但穿刺路径远,有胰瘘、出血、穿刺道播散的风险。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EUS-FNA)是胰腺肿瘤获取组织学诊断的主要途径,已经从最初单一内镜科完成、到内镜+麻醉科的无痛检查、内镜科+麻醉科+病理科联合的无痛+快速冰冻检查的完美结合等,使阳性率明显提高,但需要的医护人员数至少翻倍、时间明显延长,国情难以承受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对安全性的担忧是穿刺率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穿刺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安全性已大幅提高;荟萃分析[5]例EUSFNA资料,并发症率0.99%、急性胰腺炎发生率0.44%;国内报道例EUS-FNA[6],急性胰腺炎发生率0.4%;均无穿刺针道种植的报道,因此这种担忧可以忽略不计。

  现实和指南的矛盾如此之大,怎么办?有学者提出参照原发性肝癌(PHC)以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模式的建议。胰腺癌的困境可否借助PHC的模式呢?

03

是否可以借助原发性肝癌的模式?

 PHC模式用于胰腺癌,即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诊断、指导治疗模式的困惑和争议在于:我国依据临床诊断的PHC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的例数非常庞大,是否有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大样本量的验证和符合率?数据的国际认可度如何?

  胰腺癌和PHC的临床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如病因学证据:PHC大部分明确(HBV、HCV感染等),胰腺癌则缺如;胰腺癌非特异性表现如消化道症状、黄疸、消瘦等对诊断价值有限;甲胎蛋白(AFP)的临床意义明显大于CA19-9;影像学检查如胰腺专用CT(增强、薄层、多期扫描)、MRI、EUS、ERCP、PET/CT/MRI等也难以满足胰腺癌临床诊断的要求。

  特有的病理特征:有作者[7]报道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炎29%、胰腺癌27.7%。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鉴别困难,术前诊断胰腺癌者术后病理证实30%为胰腺炎、诊断为胰腺炎者16%为胰腺癌[8]。欧美7个胰腺中心[9]对例慢性胰腺炎随诊>2年,16.5%发展为胰腺癌;随诊10年,胰腺癌的发生增加了18.5倍[10]。炎症和恶性肿瘤关系密切,25%的癌症是基于慢性炎症的长期作用,胰腺癌的发生部分是基于正常胰腺、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模式。遗传性胰腺炎可以发展为胰腺癌[11]。而且炎性浸润是癌症的十大特色之一[12]。说明胰腺癌临床和病理诊断符合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好的机器就一定扫描出高质量的片子?高质量的片子每个医生都可以读明白?如何做好检查结果的质控?靠医院的等级、医生的资质、医生的数量(多名医生会诊)?是否会被滥用等问题如何解决?

  胰腺穿刺技术进入临床已近一个世纪,但胰腺癌放化疗前组织诊断率是如此低(30%)的症结在哪里?症结包括穿刺技术的局限性如穿刺技术和设备、时间、人力的限制;穿刺有效性、安全性的担忧;医生的观念;患者的依从性等。

  无组织细胞学诊断进行放化疗等、可导致误诊误治,诱发严重的医患纠纷。

04

如何解决?

 已如前述、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前组织细胞学诊断是必须的;建议超声内镜(EUS)或CT引导下进行、前者可减少腹膜种植的机会;穿刺结果如为阴性,至少重复1次[4]。

  Molino等[13]报道例胰腺穿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6%和%;肿瘤小、分化程度高和肿瘤细胞核直径同红细胞大小接近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细针穿刺细胞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更多见。Katanuma等[14]报道高分化腺癌和良性或者反应性增生诊断困难;胰腺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囊腺瘤(癌)、实性假乳头状瘤、转移瘤是细胞学诊断的难点;对阴性病例,慎单独依靠细胞学结果做出排除诊断,应反复取材、结合术中冰冻等方法提高准确性。

  我们采用[15-16]25G针头+10ml注射器,反复、多点、多方向呈伞形切割组织,不同穿刺点穿刺6~8针,将注射器和针头内组织冲洗于20mlcytolyt液(Cytyc,Boxborough,MANo.)内,离心后沉淀液制片。采用薄层细胞制片(TLC)技术,TLC技术较传统制片技术仅能收集20%的癌细胞升至%,且细胞清晰、分布均匀,背景干净,无血液、炎性细胞的干扰。已穿刺例,胰头癌例、胰颈部癌65例、胰体及胰尾癌例;Ⅰ期21例、Ⅱ期例、Ⅲ期例、Ⅳ期13例;手术切除例、术中放疗例、I和(或)5氟脲嘧啶(FU)缓释剂植入62例、单纯内引流37例。结果阳性率92.06%(/)、阴性率7.33%(36/),其中真阴性6.72%(33/)、假阴性0.61%(3/)。真阴性诊断标准[17]:随诊至少6个月,原发灶无变化或缩小,无复发转移,CA19-9较术前下降,KPS评分升高、不变或下降10%。慢性胰腺炎是影响穿刺结果的主因,另外肿物px假阴性率33.3%、2cm为50%,生长方式、取材和制片技术、阅片者的经验也是影响因素。并发症率2.4%(12/),有胰瘘、出血和感染;胰瘘为引流持续时间平均6.6d,引流量平均.7ml的低级别胰瘘[15-16]。

  穿刺要点:在最疑似处、避开囊性部位进针,伴囊肿者、进针点在肿瘤近侧;进针后针在组织中能站得住,刺入或拔出时有金属摩擦砂纸的砂砾感;针的斜切面在瘤组织内多点切和刺,进出针时保持负压。术中穿刺的优点[15-16]:可多点、反复穿刺,阳性率、灵敏性和特异性高;发生出血、胰瘘等前兆时可及时处置,减少并发症;无穿刺道种植的危险。

  术中细针穿刺高效、安全;除形态学诊断外,还可行免疫组化检测,如CK-17、EC、MU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获取更多的肿瘤信息,更好地服务个体化治疗;可同时行辅助治疗如IORT(术中放疗)、粒子植入等,缩短治疗间期;同时行减症手术如胆肠吻合,因为对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手术减黄优于支架置入;胃肠吻合可解决已有的胃肠道梗阻,预防后续梗阻的概率达20%~30%。

05

“胰腺癌”放化疗前必须有组织细胞学诊断

依据NCCN指南、胰腺癌放化疗前必须有组织细胞学证据,答案是肯定的。依据我国放化疗前组织细胞学诊断率仅30%的现状,答案更应是肯定的;而且应加倍努力,使30%的水平向国际靠拢,否则30%的比率是否能保住?如何和国际接轨?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如何评价?都是值得每一个业内人士深思的。

参考文献:(略)

长按指纹“识别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jbtx/6580.html
热点排行
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病种之一。上消化……【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病种……【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的病种……【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