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

时间:2020-8-11 20:02:55 来源:肠出血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李兰娟院士在收治病人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危重病人的肠道微生态全部都是紊乱的,容易发生继发感染,这些患者并非死于病毒感染,而可能是死于继发性细菌感染。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相当重要。在合理运用激素及抗菌素的同时,要运用微生态调节剂来调节肠道微生态,重建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何为肠道粘膜屏障?

黏膜屏障系统由肠道上皮细胞连接复合体及其分泌物、肠相关免疫细胞、肠内正常菌群组成,主要包括黏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1.1化学屏障

主要由肠道黏膜绒毛下侧的隐窝组织分泌的粘液、粘蛋白、胆汁、糖蛋白、粘多糖、消化酶、溶菌酶和其他化学物质。

1.2机械屏障

肠道上皮细胞(IECs)、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J)与黏液层是肠道机械屏障重要组成部分。

1.3免疫屏障

免疫屏障由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免疫细胞与相关免疫分子组成,存在于肠上皮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组织中。

1.4生物屏障

狭义的肠道微生态只包括细菌,而广义的肠道微生态以细菌为主要组成,并包括病毒、真菌等非原籍微生物。肠道菌群按生理功能可分为共生菌、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按在肠道中的层次则分为:(1)腔菌群:浅层主要含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通常不定植,对宿主有损伤作用,深层主要包括兼性厌氧菌如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能够消耗游离氧,维持肠道厌氧状态,但也具有条件致病性;(2)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组成,被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包裹,通过粘附作用紧密结合在肠上皮细胞上,防止病原菌粘附定植。

肠道粘膜屏障破坏导致哪些疾病?

肠粘膜屏障破坏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肠道微生态如何影响肠道粘膜屏障

2.1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

当肠道菌群中的原籍菌比例和数量正常时,膜菌群可产生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的繁殖与定居。益生菌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原菌增殖,如抢夺粘附位点、分泌细菌素和有机酸等物质抑菌、维持无氧内环境、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等。

2.2促进黏液的分泌

肠道黏液层主要由杯状细胞分泌的Muc、抵抗素样分子β(RELMβ)及ITF/TFF3组成,能有效将机体与肠道病原菌、食源性抗原隔离。研究表明,益生菌混合物使Muc-2在HT-29细胞中的分泌量显著增多,多种益生菌如罗伊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均可诱导肠道上皮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蛋白Muc-1、Muc-2和Muc-3。

2.3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

益生菌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Hsp72、Hsp25、编码细胞骨架锚定蛋白、Occludin蛋白及微管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

2.4激发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引起免疫反应

益生菌可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且通过活化肠道上皮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巨噬细胞,促进T与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诱导巨噬细胞分泌IL-10、TGF-β等抗炎因子,诱导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IL-10等细胞因子,调节Th17/Tregs、Th1/Th2平衡以及增加肠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等多种途径提高肠道免疫力。

2.5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凋亡进程

益生菌可调控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阻断凋亡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凋亡过程。

2.6影响肠道上皮细胞DNA稳定性

在结肠上皮细胞含氧腔表面,粪肠球菌可产生胞外过氧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可自发生成过氧化氢,并扩散至上皮细胞,与DNA形成羟基自由基,导致碱基修饰、DNA断裂和DNA-蛋白交联。

2.7产生特殊代谢产物

肠道益生菌可产生二乙酰、乙醛、过氧化氢、细菌素等多种广谱抗菌代谢物,显著抑制或杀灭沙门菌、EPEC等致病菌。肠道菌群还能产生水解酶类(糖苷酶、酯酶等)、脱羧酶、氧化还原酶和氢化酶等一系列酶类,催化底物生成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参与糖代谢过程,为肠道上皮细胞生长提供主要能量来源。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以适当方法补充益生菌有望抵抗致病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或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营养干预、药物干预将为慢性疾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内容来源:邢肖伟,等.肠道菌群影响黏膜屏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6(3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xgyy/1044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