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慢性胃炎、胃窦炎、结肠炎等一些常见肠胃病比较熟悉,那对十二指肠炎有多少了解呢?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常见症状,你能判断出是十二指肠炎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它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百度词条官方解释:十二指肠炎(duodenit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本病18世纪由Morgagni最初报告,20世纪初期由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病例增多,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十二指肠炎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前期表现。
随着消化内镜及黏膜活体组织检查的广泛开展,直至年后十二指肠炎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观点才为人们所接受。
从官方解释来看,十二指肠炎这类疾病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疾病的书剑比较晚,而且现在他的病理原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十二指肠炎,要有高度的重视,要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病理病因1、原发性十二指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
本病亦可伴发十二指肠其他疾病或肝胆胰等周围器官疾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合并存在,故认为可能与其病因相同。
有人认为十二肠炎可演变为十二指肠溃疡:
(1)炎症开始时酸度正常,以后由于炎症进展干扰了十二指肠对胃液分泌的抑制过程,导致高酸产生而形成溃疡。
(2)十二指肠炎时表皮细胞因炎症破坏而丧失,但腺管部细胞增殖可以予以补偿。当腺管细胞因衰竭而不能补偿丧失时,可产生糜烂,继之形成溃疡。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多由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如钩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及真菌、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等累及十二指肠而引起特异性炎症。
发病机制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腺体减少,绒毛萎缩;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按其炎症程度和分布,分为浅表性、间质性和萎缩性3种。
浅表性此型最常见,约占50%~80%,炎症仅限于绒毛,绒毛变短,呈圆钝或畸形,上皮细胞常有退化现象,细胞趋于扁平,胞质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稀疏或固缩,刷状缘变薄至消失。绒毛间区充满炎症细胞,黏膜肌层与十二指肠腺基本正常。
间质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接近黏膜肌层的肠腺隐窝,有时涉及整个固有层,伴有淋巴滤泡增生。
萎缩性黏膜变薄,绒毛显示不同程度的萎缩,常有重度的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并见大片脱落,从而出现糜烂,有时见胃上皮化生;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杯状细胞、黏液细胞及嗜银纤维增生,黏膜肌层断裂、增生,肌纤维有退行性变;固有层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增生。
症状体征消化不良:症状可有上腹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也有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上腹痛:类似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多为饥饿痛,夜间痛,进食后缓解。
上消化道出血:是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的一种并发症,可有黑便或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国内报告发生率在3.4%~35.5%范围。多为黑粪或柏油样便,也有呕血者。有的出血为首发症状。
主要表现就这些,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嗳气、反酸等。有时酷似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制酸药可以缓解,并反复有黑便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自动止血。
十二指肠炎的保健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少食或不食刺激性食物、饮酒及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物)
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及真菌性肠炎等。
饮食保健适宜食物:
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标准粉)、馒头、花卷、山药、馄饨、蒸鸡蛋等,细嚼慢咽,便于充分消化和吸收。莲藕,莲子等也可以
忌吃食物:
少吃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易产酸产气的食物,忌生冷、忌油腻、忌辛辣、忌饮酒,避免不良因素对溃疡的刺激。
养胃健脾特别推荐:枸杞莲子百合粥、花生红枣小米粥,可以添加鸡蛋、肉末、鸡茸、鱼茸、碎菜、果粒、牛奶等调味,增加营养。如果吃鸡蛋就想吐,最好不要吃,以免伤食。
从病理病因、防病机制、饮食保健,小益都介绍完了,心里对十二指肠炎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了吗。如果你有以上症状表现,记得及时检查治疗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