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药为何要忌口你知道吗

时间:2021-5-11 19:21:59 来源:肠出血

北京青春痘哪个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中药治病,正确服用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忌口,是服用中药时的一项重要原则。

《本草纲目》记载了不少服药忌口的内容,比如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藻;黄连、胡黄连忌猪肉、冷水;苍耳忌猪肉、马肉、淘米水;桔梗、乌梅忌猪肉;仙茅忌牛肉、牛奶;吴茱萸忌猪心、猪肉;丹参、茯苓、茯神忌醋等。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服中药需忌口的原因包括4个方面。

阻碍吸收

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应避免油腻、肥厚、生硬食物,这属于服药忌口的一般通则。因为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会阻碍药物吸收。如《本草经集注·序录》载:“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鱼鲙腥臊”;《千金要方·服饵》:“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

改变药性

有些食物会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性,降低药物的疗效。服用滋补中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服用活血化瘀药时,忌食蚕豆、鱼、酸冷食物;服用温里药时,不宜进食生冷瓜果等;服用清热药时,忌服烟、酒、薤(xiè)、姜、花椒、胡椒等辛辣食物;服用化湿药物时,忌食生冷瓜果、饴糖、糯米、猪肉等。

加剧病情

某些食物与中药同用,会加剧病情。比如蘑菇、香菇等食物,称为“发物”,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有疾病,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发物”还易引起发热、发疮、上火、动风、生痰、胀气等,比如羊肉、猪蹄、鹅肉、牛肉、海鲜、香菜、韭菜等。治疗皮肤疮疡肿毒时,禁食“发物”。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

导致其他病变

有些食物和药物同用后会导致其他病变或不良后果。比如《东医宝鉴》:“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萝卜则能耗诸血,令人发早白”,意思是服用地黄、何首乌时食用萝卜,会耗诸血,使人头发早白;《本草经集注》:“有藜芦,勿食狸肉”,即如果方中有藜芦,不要食狸肉,否则可能导致腹胀。

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忌口也不能忽视“辨证论忌”。如果疾病属寒证,常见体质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热、四肢发冷等,应忌食寒凉生冷的食物,比如西瓜、雪梨、香蕉;有热证,症状为面目赤红、发热、痔疮出血、心烦失眠等,忌食生姜、辣椒、大蒜、油炸食品。

中药汤剂量大且一般都有苦味,这是很多人不喜欢服用中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服用中药,才能既达到减少中药不适之处,又能治愈病痛的目的呢?

把握中药服用时间

中药一般要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饭前或是饭后,在时间间隔上都不能距离吃饭时间太短。很多人饭前空腹服用或饭后饱食服用,最容易呕吐,既影响进食,又影响营养和药物吸收。医院的李鲤主任告诫病友,服用中药要坚持“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的原则,在两餐之间取其“中”,即上午10点、下午4点、晚上9点左右时用药,此时,既是饭前又是饭后,既不影响进食,又不耽误服药,在身体获得丰富营养的情况下,更益病体康复。

控制服药量

古语有“中药灌满肠”之说,这说明每次服用的中药量是越多越好。但饮入大量有苦味的药液,刺激胃肠道毕竟不舒服,服药量也要因人而异。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剂,每剂三煎,取汁混合共约ml,分三次服用,每次ml为最好。

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时,先预备一杯温开水,然后闭住气,一口气连续将中药饮下,再用温开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压苦味。有些病友为驱除苦味,喜欢在中药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听从医生指导。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

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掌握服药速度

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

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添加调味品

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对于经常出现服中药时呕吐的病人,可在饮中药前先喝少量鲜姜煎成的水,然后再凉服中药即可防止呕吐。也可将半夏5克、竹茹15克、生姜5片,陈皮15克共煎成药液,于服药前先将其服下,10分钟再服煎剂也可起到止呕效果。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zlff/1209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