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地貌而改造成的万亩良田通讯员供图小型水利枢纽工程通讯员供图小型蓄水库滋养着周边良田通讯员供图库区周围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通讯员供图干渠四通八达滋养孤竹大地通讯员供图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记者丁景东通讯员赵兴家周向明)群星落地、银河下凡。数十年来,卢龙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强不息、拼搏奋斗先后掀起四次水利建设高潮,建成了以“一渠百库”为骨架的让世人称颂的宏伟水利工程,让“孤竹瀚海”变身“北方粮仓”。
卢龙县为殷商时期孤竹国都,历史典故“夷齐让位”、“不食周粟”都发生在这里,年获“中国孤竹文化之乡”的称号。现境内有大小河流71条,年平均降雨量.3毫米。由于低山重叠、丘陵起伏、沟川纵横的独特地貌使地表水流出境外加之大量蒸发和渗透,造成水资源匮乏。解放初期,卢龙县群众吃水困难,全县没有水浇地,粮食亩产仅为36公斤,个村竟有个村严重缺水。
怎么办?利用地势,修水库、建塘坝,库内蓄水,库下造田,既可抗旱浇地,又可拦洪防涝,控制水土流失。年,时任卢龙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孟英同志拖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体,带领党政领导和水利科技人员一起,踏川越壑,勘查设计,发动全县人民掀起以小型水库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按“以小型为主,以土为主,以群众为主”,“截、引、蓄、提”并举的方针,大打了一场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10年间,全县兴建水库座,配套渠道.3公里。不仅使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8.2万亩,而且解决了山区饮水难,改变了生态环境。真可谓修一座水库驱一方贫困;修一座水库添一片新绿。鸟瞰百库,碧波荡漾,鳞光点点,被誉为“群星落地”。
勤劳的卢龙人民团结协作修坝筑堤年,原唐山地区根治海河工程指挥部主任李连璧来到卢龙县主持县委工作。作为一个水利人,在为历届卢龙县委治水成果感到欣喜的同时,居安思危,意识到潜藏的忧患。卢龙县虽然已经有多座水库,但一遇到连年干旱,水位下降,水库蓄水不足,干旱贫水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过深思熟虑,把他目光锁定过境河流——青龙河上,引青龙河水串连库塘蓄水。李连璧强忍唐山大地震死伤三位亲人的巨痛,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顶着地震的余波北跨长城,南到京山铁路,绘制了修建引青灌渠的蓝图。
智慧的卢龙人民建设百年根基年12月3日,5万多名基干民兵从家中的防震棚中住进了更加简陋的建渠工棚。引青灌渠开挖工程全线开工,历时四年,于年5月1日竣工通水。同期建成卸甲庄、大横河、大李佃子等8条分干渠。引青灌渠宛若长龙,曲折南下,游蜒于“S”形山脊,恰似“银河下凡”。
年,秦皇岛遇到35年来罕见的大旱,市区饮用水告急!在这紧要关头,引青灌渠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卢龙县利用引青灌渠上5座大型扬水站,用60天时间,将多万立方米的青龙河水蓄入抚宁县洋河水库,解决了秦皇岛市区断水的燃眉之急。为从长远解决市区供水问题,秦皇岛市委、政府做出决定,修建“引青济秦”工程。从卢龙引青主灌渠出口修建隧洞、暗涵、盖板渠,将青龙河水引入洋河水库。
当年繁忙的建设工地现场依然值得感动此时,卢龙接力治水的大沙盘上正刻录着卢龙治水人的一件憾事:当年引青工程总体规划中的12条分干渠,还有四百户、燕河、花台、陈官屯4条分干渠因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投入巨大被搁置下来。这次“引青济秦”工程为完成这4条分干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年10月11日,卢龙县委政府形成决议:“抓住引青济秦机遇,争上总长67.5公里的四条分干渠,掀起卢龙县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向实现全县水利化的目标进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年11月5日,北国大地刚刚迎来了初冬,在应各庄起伏的丘陵上响起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炮声——四百户分干渠工程开工了,卢龙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拉开了序幕。
开工的第一天,2万人奔向工地,在29公里长的渠线上摆开战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带孩子的妇女,有没过门的媳妇,也有探家的现役军人。
肩挑人扛成就伟业开挖明渠,没有作业机器。面对坚硬的土石,只有靠一锹一镐简陋的工具。10米、20米深的大渠,全凭人工一锹一锹往上倒。一锹土石,从渠底倒到渠外,最深的地段要经过十八个台阶。就是靠这种“人梯”精神,困难被人们踩在脚下,希望在人们手中托举。开凿隧洞,靠一锤一钎!隧洞狭窄,抡不开大锤,就用手锤、铁镏子一点一点地凿,每一块岩石都被他们的大手捂得滚烫,每条石缝都被他们的汗水浸透!就是靠蚂蚁啃骨头的坚强意志和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让巍峨的群山乖乖地给渠水让路。
几代人的奉献惠及子孙万代奉献精神从何而来?群众的回答是:各级干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四百户分干工程开工的第一天,县、乡主要领导就吃住在工地,和群众一起挥锹挖渠、钻隧洞、抢工期、冒死抢救被压群众,在工地,人们分不清哪个是干部哪个是群众。
年,卢龙县被列为“全国节水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在全县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适宜卢龙地形地貌的多种节水灌溉模式:在平原区发展网络式管灌和喷灌;在山区发展管池并用,分层用水;在水库下游巧用势能布设管道,发展自压式灌溉;在库、井复合水源区,发展自压与扬压、库井联用灌溉;在高效农业区发展微、滴灌,全县铺设地下管道96万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平均年节水万立方米。
万亩良田成为quot;鱼米之乡quot;随着时间的推移,引青灌区骨干工程老化、渗漏严重,加大了灌渠渡汛的不安全性。同时随着省重点水利建设工程桃林口水库的建成蓄水,使灌溉用水由资源水变为商品水,增加了群众用水成本,极大地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发挥。为此卢龙县委政府积极争取立项。年,卢龙县引青灌区被国家水利部列入“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行列。国债资金的注入,使卢龙引青灌区节水改造如鱼得水,如虎添冀。年至年,连续实施11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三期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主要开展主干渠、分干渠硬化防渗、渡槽新建与加固,库渠分家及闸、涵改造维修及农田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减少灌渠跑、冒、滴、漏,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
如今引青主干渠渠墙墙面规则,躯体平整,骨干渠道完好率达76%,骨干建筑物完好率达到77%,被群众誉为“银龙盛装”。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卢龙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农业增产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优越的水利条件,使卢龙这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成为粮食生产大县,上世纪90年代全县甘薯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50%以上,甘薯产量达到6亿公斤,被誉为“中国甘薯之乡”;酒葡萄种植由年的亩发展到现在2万亩,被命名为“中国酒葡萄生产基地县”;设施农业从无到有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桃林口、鲍子沟、棋盘山、柳河溪谷等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观光旅游,填补了旅游业的空白,全域旅游方兴未艾。
五十年的接力治水,成就了卢龙宏伟的水利工程,铸就了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丰碑,传承了卢龙悠久深厚的孤竹文化。它将融入卢龙人民的血脉,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