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变化

时间:2016-12-7 20:53:38 来源:肠出血

病例:

前一阵子,我们科门诊收治的病人。赵先生,六年前出现便血2次,担心患了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有两枚息肉。经切除病理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性息肉。医生叮嘱要1年内复查结肠镜。但是赵先生术后再未出现任何症状,于是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五年后再次出现便血,腹胀等症状,结果来我院复查又发现息肉且已经癌变。

从这个病例反映出部分病人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回避心理:不够重视、恐惧或拒绝接受结肠镜检查、做了息肉切除不愿意进行复查,以至于能预防的结肠癌没有得到预防。

那么大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息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小块赘肉,增生组织的团块,泛指空腔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型病变,胃上长出来叫胃息肉,胆囊上叫胆囊息肉,大肠是消化道息肉好发的部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消化道粘膜是平坦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的更新脱落,若受到了过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损伤,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会出现过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大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大肠息肉的出现是最早可以监测到的大肠癌始发事件,肠癌的发生要经过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瘤变→癌变→进展期癌。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大肠息肉从病理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大肠息肉怎么治疗及预防呢?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治疗。

绝大多数息肉在肠镜下可被切除,小于0.3-0.5cm的大肠息肉可在门诊肠镜检查同时通过活检摘除、电热钳等切除。较大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如果曾经有大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大肠息肉,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脂低纤维饮食方式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家族成员中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或/及油炸食品、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年龄大于50岁的人,是息肉、肠癌好发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每年大便潜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需做肠镜检查。若肠镜没有阳性发现,则5-10年做一次肠镜即可,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尽早发现有癌变倾向的大肠腺瘤。

长按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qjm.com/ccxcs/3823.html
热点排行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脾肿大伴有脾……【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肝硬化出血怎么办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  ⑴肝腹水;  ⑵上消化道出血;  ⑶……【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