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息肉需早处理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息肉(polyp)是一形态学名词,泛指一切空腔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的病变。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结肠癌和肠息肉关系密切,因为结肠息肉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部位,而结肠癌恰恰也长在此部位。
任何消化道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均可称为消化道息肉,但病理上却有许多种,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和修复性反应,或是局部粘膜的增生和肥厚,或者是癌肿。肉眼上看来同样是一个息肉,实质上却是不同的疾病。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
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息肉的类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据不同类型,肠息肉的癌变率从3%~30%不等,大多数的结肠癌都是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相对较高。肠息肉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肠息肉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及时治疗能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70%~90%。
一般而言,息肉的恶变率因息肉的种类不同而异。非肿瘤性息肉不易癌变,而肿瘤性息肉易癌变;不伴异型增生性息肉几乎不癌变,而伴异型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基底部宽的息肉、多发性息肉、息肉大于2厘米、病程在两年以上者等恶变率较高;腺管乳头状或乳头状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若是以恶变率高的息肉,则需要及时切除,以绝后患。切下来的息肉一般会进行显微镜下病理检查判断良恶性或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总的来说,大肠息肉是恶变率较高的疾患,属癌前病变之一,小的数目较少的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就可以一并切除。
专家认为只要内窥镜检查所能到达的消化道部位,均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或行电热、电凝切除,无需剖腹,也不用切除病变部位的胃或肠,手术过程十分简单易行。只有特别大的息肉或者怀疑癌变的息肉会转到外科开刀手术切除。总之,消化道息肉患者通过以上的治疗,不仅可以消除恶变的隐患,而且可以解除精神上的顾虑,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态度。
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年龄大于50岁的人。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二、脂肪肝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善良
大多数人忽视脂肪肝的危害每当体检,被查出脂肪肝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压根也不把它当作是病,根本不重视。酒精性脂肪肝者继续豪饮不止;非酒精性脂肪肝者从不运动,继续“能卧不坐、能坐不站、能站不走”,继续享受高脂高糖美食,无视自己体重的不断增加及血糖、血脂的异常。甚至有些脂肪肝患者在出现肝功能异常后,仍毫不在意,或仅片面追求转氨酶的正常,或当脂肪肝略有好转时便又回归以前的生活方式。 千万别忽视了脂肪肝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到脂肪肝是种病。它不仅是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一样会走上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不归路,所以一旦确诊必须对症治疗。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一样,脂肪肝也会引起肝硬化、肝癌。研究显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若继续饮酒,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持续饮酒者40%进展为肝硬化,发生酒精性肝硬化后仍持续饮酒5年者,死亡率达85%。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若为单纯性脂肪肝,预后相对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25%。 但是脂肪肝的危害还不仅止于此。除了可直接导致肝硬化、肝癌外,脂肪肝还可影响其他肝病的进展,如加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等。而且,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关系密切,这些疾病均为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脂肪肝患者大部分的死亡原因不是肝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脂肪肝可谓是“来势汹汹”,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年轻化趋势明显。据最新调查统计,我国脂肪肝的检出率已达20%。脂肪肝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胖人更易得脂肪肝”,肥胖的人半数有轻度脂肪肝,重度肥胖的人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60%-70%。专家指出,30-50岁的中青年男性已成为脂肪肝的“主力军”。中年“发福”不仅身体发胖,肝脏也“发福”。近年来小胖墩儿越来越多,脂肪肝发病明显低龄化,在单纯性肥胖儿童中脂肪肝发病率已高达38%。 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原因 营养过剩、营养不良、胃肠外高营养、药物中毒、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病和慢性肝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脂肪肝。但近些年脂肪肝的显著高发,专家认为主要是和人们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及甜食、零食摄入增多,大量饮酒,多坐少动、体力活动大幅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密切相关。吃得过多、过好,而动的越来越少,多坐多卧、少动懒惰,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沉积于皮下时,表现为肥胖,沉积于肝脏就表现为脂肪肝。
喝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也很常见。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重度饮酒者中80%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据介绍,如果一个人连续2周大量饮酒,每日饮用酒精的量超过80克,或长期饮酒持续5年、每日饮用酒精的量男性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即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也就是说,每天喝60度白酒2两或喝35度白酒3两或喝啤酒1瓶半,5年即可患脂肪肝。如果每日饮用酒精的量超过80克,10—15年即可导致肝硬化。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如果持续饮酒,2年病死率可达85%。 必须充分认识到脂肪肝是种病过多脂肪积蓄于肝脏,影响肝脏血液和养分供应及自身代谢,肝细胞会逐渐发生肿胀、炎症浸润、变性坏死,损伤肝功能,导致脂肪性肝炎。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治疗,长期发展,就会造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此外,脂肪肝还有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虽然没什么症状,但既然是病就得及时治疗。患者绝不能单凭症状判断脂肪肝病情的轻重,一旦确诊应积极面对,儿童脂肪肝的危害比成人脂肪肝更大。 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脂肪肝这种“富贵病”,除了按照医嘱治疗外,根本上是要靠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治疗或预防脂肪肝需要合理饮食,控制食物摄入总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加强有氧运动,酒精性脂肪肝应还限酒甚至戒酒。 脂肪肝不可怕,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远离脂肪肝,但忽视脂肪肝放任发展才更可怕,对于脂肪肝这种可控制的肝损伤进展至肝硬化就太可惜了。
白癜风土方治疗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