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一般先有发热后有腹痛,腹痛以右下腹多见。腹部压痛明显,但常无固定压痛点,为阵发性(在两次疼痛的间歇期,病人可无不适感,活动正常。)痉挛性痛,少数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腹痛有时也随体位而转移(左侧卧位时移向左侧,右侧卧位移向右侧)当炎症主要累及回盲部淋巴结时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极少数病例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导致本病。诊断:1.病史: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等病史。
2.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多见,偶尔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性质为隐痛或痉挛性痛,程度较轻,多可耐受。疼痛发作间期,患者可无其他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病初有发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9℃。本病可反复性发作,但多为自限性。3.体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右下腹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压痛点常在麦氏点内侧或上方,每次检查压痛位置多不一致,少有肌紧张与反跳痛。偶尔在右下腹可触及小结节样淋巴结,有压痛。4.结合B超(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鉴别诊断:①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开始常无发热,并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常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超声检查可提示有肿胀的阑尾。若术前误诊,术中可发现阑尾无明显病变,而肠系膜有典型肿大、充血的淋巴结。
②急性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青少年,可有肠结核或肺结核原发灶。急性发病前,病人多伴有低热、盗汗、倦怠乏力,时感脐部或右下腹间歇性腹痛,有腹泻史。在腹部可触及多个小肿块,腹部压痛明显,多有腹膜刺激征。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③美克尔憩室炎。又称回肠远端憩室炎,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常伴恶心、呕吐,但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检查右下腹压痛点比急性阑尾炎更向内或脐下,可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④克罗恩病。青年人多见,以往多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痛,伴发热、腹泻(2~3次/d,一般为黏液血便)。急性发作时,表现为骤起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伴发热、腹泻。病人多有贫血、营养不良及消瘦。治疗:若诊断明确,本病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常采用禁食、静脉输液及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等方法,病毒灵或中药清热解毒剂亦有一定疗效。一般经过1~2d的治疗,腹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多数病例可较快康复。但若经上述治疗,病情仍渐趋加重,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则应果断行剖腹探查手术,以免贻误病情。(尤其是与急性阑尾炎难以鉴别时)
预后:此病预后良好。预防:对伴有发热,特别是儿童及青壮年,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应立即进行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预防发生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系,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发生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感觉较好。诊断标准: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 主要类型表现为:1、单个肿大 2、散在多发性 3、串珠样排列。 全部患儿腹部均可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淋巴结数量多,大小不一,分布范围广,多数呈串珠状堆状分布,但有重叠,最大25X15cm有的可见分支状血流信号自淋巴门进入,肠间隙可见少量积液,所有淋巴结纵横比均大于2,淋巴结内部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皮髓质分布清。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视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横径大于1.50CM提示病理性肿大)。
更多育儿信息请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