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两天潜心研究关于酵素的知识,酵素是什么?为什么酵素是生命力?酵素的种类和专一性,酵素怕热和怕酸碱度的特性,分辨了酵素和益生菌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如何科学补充酵素,让我们变得更加年轻。跟我一起学习一下吧。
酵素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酵素(Enzyme)是生物细胞中各种酶群的统称,所以酵素又称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酵素存在于所有生物(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细胞内,催化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是所谓的“生物触媒”(biocatalyst)。酵素是一种蛋白质,由细胞的原生质所产生,是一种具有特殊三度空间构造,又能进行生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才是酵素。
人体内60兆细胞内,每一个细胞都有成千上万的酵素分子在交互作用着。它们是生物体调控反应的工具,是生化代谢及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成份,例如维持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支配生长与细胞分裂、调节荷尔蒙的分泌等。人体内所有组织器官的活动都需要酵素。如果说人体像灯泡,那么酵素就是电流,也唯有通电之后的灯泡才可以发亮。如果没有酵素,即使人体内有足够的微生物、矿物质、水分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人充其量不过是一堆化学物质的聚集而已,也无法维持生命。
缺多少酵素,就老多快!
酵素量与健康是成正比的。每个人一生中可以自行生产的酵素总量是一定的,这个总量就叫潜在酵素。此种潜在酵素就如同银行存款,不论是用在饮食、娱乐、余额都会减少。同样的,潜在酵素会因为消化吸收、代谢解毒的需要而逐步减少。
人类的寿命长短与体内酵素含量有密切关系。人体内的酵素储存量和能量成正比。当年龄递增,器官和细胞也在老化,人体自行分泌酵素的能力逐渐下降,从而产生营养不均衡、消化不良、便秘、疲惫感等,直到酵素减少到无法满足新陈代谢需要时,人就会死亡。
慢性疾病也体内酵素含量过低有着密切关联。慢性病常常会不停地消耗酵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慢性病人初期,体内尚存有酵素时,大量酵素会被释放出来抗病,但随着长时间的消耗,身体各组织的酵素量就会越来越少,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各项生理功能,也就是生命力就越来越弱。
酵素具有专一性
酵素具有专一性的特点,一种酵素通常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相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其催化反应几乎不产生副反应;一种酵素通常只能催化某一种或一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物质。所以人体需要庞大的酵素群作用于不同的生化反应。
酵素的分类
目前已知的酵素有数千种以上,酵素学上以酵素的特性把酵素分成了六大类,即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和合成酶。为了区分生体内和生体外被使用的酵素,称在生体组织内被使用的酵素为“代谢酶”,称在肠胃内等生体组织外被使用的酵素为“消化酵酶”。若依照一般的认知,食物酵素可分为四大类:
淀粉酶:分解淀粉
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脂肪酶:分解脂肪
纤维酶:分解纤维素
酵素最怕热,50摄氏度就变性
大部分酵素约在50摄氏度开始热变性,温度越高是变性速度越快,活性急速减低;酵素在不降低活性而保持安定的温度,成为“安定领域”,“安定领域”因酵素种类而不同,通常酵素在低温比较安定,大部分的酵素冷冻后也很安定。在高温方面,大部分酵素在摄氏70度时完全失去活性,但目前也有极少数能耐摄氏度以上高温的酵素。
酸碱度pH值影响酵素活性
人体的消化液酸碱值不一,一部分蛋白质的消化在胃里进行,胃会分泌pH值1.6~4的盐酸和消化液。当蛋白质和其他食物消化后,变成半液态的食糜,再慢慢通过小肠。酸性的食糜在十二指肠中,会被含碳酸氢盐电子的胰脏分泌物中和,此时pH值在7~8。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胰脏和小肠中的酵素在碱性环境下活性最强。
所以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的消化液中活动,进入小肠后,碱性的胰脏分泌物会阻碍胃蛋白酶的作用。此时,小肠会分泌消化蛋白质的“胰蛋白酶”,可以取代胃蛋白酶未完成的工作。所以,人体在酸性环境的胃里消化蛋白质,然后在碱性环境的小肠里进行消化工作,而胰脏所分泌的淀粉酶会进去小肠,消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酵素如何产生?
人体摄取适当饮食,食物蛋白质消化成为氨基酸,吸收后进入血液,身体可以利用这些氨基酸合成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如肌肉蛋白、血液蛋白,当然也包括各种酵素。所以体内的酵素大多数是靠人体摄取均衡的饮食由身体自行合成的。
人体也可以从生食中获得体外酵素。生食里的各种酵素会在咀嚼的过程中辅助同性质食物的消化。生食中的酵素不需借助体内酵素,就可以自行消化5%-75%的食物,从而节省了身体内的潜在存储酵素。
如何科学补充酵素?
小主总结了以下几点帮助大家增加体内酵素的方法:
1.少食加工食品,多吃新鲜果蔬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食物,就界定于食物中是不是有酵素。煮过的种子是没法发芽的。而所有未经烹饪的天然食物,都富含酵素。而现今人类所食用的食物,都是经过加工、精致化、高温消毒、烘培、烧烤、炖煮或者是油炸的速食,此时所摄取的大部分都是无酵素食品,因为食物加热超过摄氏50度时酵素的活性就被破坏了。浪费潜在酵素的原因,不仅是加热处理后的酵素速食品,而且还包含食品添加剂、药物等,这些都会增加潜在酵素的消耗量,不但使得原有的酵素失去功用,更造成器官的障碍。
为了补充人体内不足的酵素,可以适当增加饮食中的生食成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或直接补充身体流失和缺乏的酵素,让身体达到一个健康状态,帮助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排毒调养,提高人体机能的效果。如:日本人常吃的生鱼片、生牛肉,就是由生鲜动物中获取酵素,而生菜沙拉及生鲜蔬果汁也是很好的酵素来源。
2.自然发酵食品是酵素的良好来源
传统的发酵食品,例如:酱油、味增、干酪、酸奶以及纳豆等,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们可以提供食物酵素。日本传统的发酵食品纳豆,是日本特色的家常食物,也是日本人长寿之重要原因。纳豆中含有很多酵素,主要的酵素叫做纳豆激酶,可以分解血栓,可以减低心肌梗塞的风险。
不过要注意的是,很多产品掺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等,易消耗更多酵素,对人体造成伤害。
3.口服酵素作用有限
那既然身体不能缺少酵素,那是不是吃些市场上的酵素产品就可以补充我们身体的酵素了呢?可是问题来了,酵素既然是一种蛋白质,从原来的宿主中被提取出来后,被我们口服进入体内,这些酶作为外来分子,它在我们人体中还能达到对原宿主同样的功效吗?
先说酵素的生产工艺,市场上流行的天然酵素食品,通常是以蔬菜、水果、糙米等谷类、大豆或本草汉方为材料,植入菌种发酵而成。这些一类微生物如乳酸菌发生代谢反应,分解果蔬中的蛋白质,最后生成氨基酸、乳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发酵过程中,酶以普通蛋白质的身份被果蔬中释放出来,作为一种益生源被益生菌食用而快速分解,一旦被分解,酶就不复存在,因此发酵过后能残活的酶已非常少。也就是说,很多酵素产品里只有少量残留的“酵素”。
再说酵素的本质。酵素是一种蛋白质,被我们吃进去以后,遇到的强烈的胃酸和各种蛋白酶类,大多数的酵素会逐步分解成为氨基酸,自然它的生理功能也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大多数的酵素口服后会被分解,能存活下来,真正起到作用的酵素很少。
不过也有研究表明,香蕉中的酵素在小肠内很活跃,以帮助食物消化,这说明胃液和胃蛋白酶并不会杀死所有的酵素,有些酵素会暂时失去活性,到了小肠后又恢复活性。俄罗斯的研究学者也证明,胃液的酸性会让胡萝卜汁里的氧化酶及触酶(氧化还原酵素)失去活性,但碱性的肠液又会让酵素恢复活性。
所以,口服酵素产品可以补充到一些酵素,但是非常有限,可能还没有吃生食和自然发酵食品更有效。这些酵素产品更大的作用可能是抗氧化和促进肠胃健康,因为它们富含植物膳食纤维、抗氧化的植物营养素和少量益生菌,跟真正的酵素却并无多大关系。
4.补充益生菌,培养身体自行分泌酵素的良好环境
小主在下一篇会好好讲一讲益生菌,在这里先给大家说说酵素和益生菌的关系,因为就连小主自己都很容易混淆这两者。
酵素和益生菌之间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生产酵素的食材在肠道中必须进入益生菌的发酵系统,经由复杂又精密的发酵程序,从而制造出人体需要的酵素。益生菌可以帮助肠胃菌群的平衡和健康,肠道是我们人体自行制造酵素的工厂,环境好了基础打好了,制造酵素的能力就提高了。如果肠道中的酵素利用效率提高了,身体就能及时排毒清理。酵素可以额外补充,但是如果肠胃的环境不好,坏菌主导,肠道就会呈现酸性环境,毒素累积,需要消耗额外的酵素来消化食物,酵素的利用率就降低,身体自身形成酵素的能力也减弱,因此单单补充酵素会起到短期作用,但是很快就耗尽了。所以补充酵素的首要任务是要打好肠胃菌群环境。